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0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皆通含一頭,吹之則氣出彼頭者良。或云即葍藤莖 也。」

蘇恭曰:「此物大者徑三寸,每節有二三枝,枝頭有五 葉,子長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謂為『燕覆 子,或名烏覆子。遇七、八月采之』。」

陳藏器曰:「江東人呼為『畜葍子,江西人呼為拏子。如 筭袋,瓤黃子黑,食之去皮』。」蘇云:「色白者,乃猴葍也。」 蘇頌曰:「今澤潞、漢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藤生,蔓 大如指。其莖榦大者,徑三寸。一枝五葉,頗類石韋,又 似芍藥,二葉相對。夏、秋開紫花,亦有白花者。結實如 小木瓜,食之甘美,即陳士良《本草》所謂『桴棪子也。其 枝』」,今人謂之木通,而俗間所謂通草,乃通脫木也。古 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其通脫木稀有用者。或以 木通為葡萄苗者,非矣。按張氏《燕吳行紀》載:「揚州甘 泉東院兩廊前有通草,其形如椿,少葉,子垂梢際,如 苦楝。」與今所說不同,或別一物也。

李時珍曰:「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 者皮薄味淡,《本經》言味辛,《別錄》言味甘,是二者皆能 通利也。」

氣味

辛平無毒。

《別錄》曰:「甘。」

甄權曰:「微寒。」

《吳普》曰:「神農、黃帝辛,雷公苦。」

李杲曰:「味甘而淡,氣平味薄,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

《本經》曰:「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 去惡蟲。」

《別錄》曰:「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治耳聾,散癰 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瘻,踒折,齆鼻息肉,墮胎, 去三蟲。」

甄權曰:「治五淋,利小便,開關格,治人多睡,主水腫浮 大。」

孟詵曰:「利諸經脈寒熱不通之氣。」

陳士良曰:「理風熱,小便數,急疼,小腹虛滿,宜煎湯並 蔥飲有效。」

大明曰:「安心除煩,止渴,退熱,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腸, 下水,破積聚血塊,排膿,治瘡癤,止痛,催生,下胞,女人 血閉,月候不勻,天行時疾,頭痛目眩,羸劣乳結及下 乳。」

陳藏器曰:「利大小便,令人心寬下氣。」

李珣曰:主諸瘻瘡,喉痹咽痛。濃煎含嚥。 《李杲》曰:「通經利竅,導小腸火。」

發明

李杲曰:「《本草》十劑,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夫 防己大苦寒,能瀉血中濕熱之滯,又通大便。通草甘 淡,能助西方秋氣下降,利小便,專瀉氣滯也。肺受熱 邪,津液氣化之源絕,則寒水斷流,膀胱受濕熱,癃閉 約縮,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其證胸中煩熱,口燥舌乾, 喉乾,大渴引飲,小便淋瀝,或閉塞不通,脛痠腳熱,並 宜通草主之。凡氣味與之同者,茯苓、澤瀉、燈草、豬苓、 琥珀、瞿麥、車前子之類。皆可以滲濕利小便。泄其滯 氣也。

又曰:「木通下行,泄小腸火,利小便,與琥珀同功,無他 藥可比。」

李時珍曰:「木通,手厥陰心包絡、手足太陽小腸、膀胱 之藥也。故上能通心清肺,治頭疼,利九竅;下能泄濕 熱,利小便,通大腸,治遍身拘痛。《本經》及《別錄》皆不言 及利小便治淋之功,甄權日華輩始發揚之。蓋其能 泄丙丁之火,則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則津 液自化,而諸經之濕與熱,皆由小便泄去。故古方導」 赤散用之。亦瀉南補北。扶西抑東之意。楊仁齋《直指 方》言。人遍身胸腹隱熱。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熱傷 血。血屬於心。宜木通以通心竅。則經絡流行也。

根主治

甄權曰:「項下癭瘤。」

子氣味

甘寒無毒。

《孟詵》曰:「平南人多食之,北人不知其功。」

子主治

孟詵曰:「厚腸胃,令人能食,下三焦惡氣,續五臟斷絕 氣,使語聲足氣,通十二經脈,和核食之。」

陳士良曰:「除三焦客熱,胃口熱閉,胃不下食。」

李時珍曰:「止渴。利小便。」

附方

心熱尿赤,面赤脣乾,咬牙口渴,導赤散:用木通、生地 黃、炙甘草等分,入水竹葉七片,水煎服。錢氏方 婦人血氣:木通濃煎三五盞飲之即通。孟詵本草 金瘡踒折:通草煮汁釀酒,日飲。

鼠瘻不消:方同上。

通脫木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