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2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蝱今藥草貝母也。其葉如栝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也。

《爾雅》:「莔,貝母。」 註云:「根如小貝,圓而白,華葉似韭。」 疏云:「藥草貝母,一名莔,今常用之藥出近道,形似聚貝子,故云貝母。」 《本草》云:「一名空草,一名藥實,一名苦花,一名商草,一名勤母。能散人心胸鬱結之氣,殊有功。」 《詩》云:「言采其蝱」 是也。《圖經》云:「根有瓣子,黃白色,二月生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 色。形如鼓子花。八月採根曬乾。又云:「四月蒜熟時採之良。」

《詩集傳名物鈔》

載馳三章

蝱:《本草》:貝母根有瓣子,黃白色,如聚貝子,故名貝母。 《爾雅》作「莔」,音萌。

《本草綱目》

貝母釋名

陶弘景曰:「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

李時珍曰:《詩》云:「言采其莔」,即此。一作蝱,謂根狀如蝱 也。苦菜藥實與野苦蕒、黃藥子同名。

集解

《別錄》曰:「貝母,生晉地。十月采根,暴乾。」

蘇恭曰:「其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之,良。若十月苗 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 亦有。」

蘇頌曰: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蔡、潤、滁州皆有之。 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 開花,碧綠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黃白 色,如聚貝子。此有數種。陸璣《詩疏》云:「莔,貝母也。葉如 栝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 著,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類此。」郭璞註《爾雅》言:「白花 葉似韭」,此種罕復見之。

《雷斆》曰:「貝母中有獨顆團,不作兩片,無皺者,號曰『丹 龍精』」,不入藥用,誤服令人筋脈永不收,惟以黃精、小 藍汁服之,立解。

根修治

《雷斆》曰:「凡使,先於柳木灰中炮黃,擘去內口鼻中有 米許大者心一顆,後拌糯米於鏊上同炒,待米黃,去 米用。」

氣味

辛平無毒。

《別錄》曰:「苦,微寒。」

蘇恭曰:「味甘、苦,不辛。」

徐之才曰:「厚朴、白微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莽草、礬 石及烏頭。」

主治

《本經》曰:「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痺乳癰,金瘡風 痙。」

《別錄》曰:「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 欬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陶弘景曰。服之不饑斷穀。

《大明》曰:「消痰,潤心肺。末和沙糖,丸含,止嗽。燒灰油調, 傅人畜惡瘡,斂瘡口。」

甄權曰:「主胸脅逆氣,時疾黃疸。研末點目,去膚翳。以 七枚作末酒服,治產難及胞衣不出。與連翹同服,主 項下癭瘤疾。」

發明

陳承曰:貝母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故《詩》云:「言采其莔」 是也。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今用治心中氣不快, 多愁鬱者,殊有功,信矣! 王好古曰:「貝母乃肺經氣分藥也。仲景治寒食結胸, 外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內 有貝母也。」

成無己曰: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 汪機曰:「俗以半夏有毒,用貝母代之。」夫貝母乃太陰 肺經之藥,半夏乃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之藥,何可以 代?若虛勞欬嗽,吐血喀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 及諸鬱之證,半夏乃禁忌,皆貝母為向導,猶可代也。 至於脾胃濕熱,涎化為痰,久則生火,痰火上攻,昏憒 僵仆。蹇濇諸證。生死旦夕。亦豈貝母可代乎。

蘇頌曰:「貝母治惡瘡。」唐人記其事云:「江左嘗有商人, 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他苦。商人戲以酒滴口中, 其面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則膊內肉脹起,或不 食則一臂痺焉。有名醫教其歷試諸藥,金石草木之 類,悉無所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目。商人喜,因以 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 《本經》言主金瘡。此豈金之類與。

附方

憂鬱不伸。胸膈不寬。貝母去心。薑汁炒研。薑汁麪糊 丸。每服七十丸。征士鎖甲煎湯下。集效方

化痰降氣。止欬解鬱。消食除脹。有奇效。用貝母去心 一兩。薑制厚朴半兩。蜜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