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3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

主治

《本經》曰:「諸熱黃疸,腸澼洩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 火瘍。」

《別錄》曰:「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 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甄權曰:「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擁氣,治 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

大明曰:「下氣,主天行熱疾,丁瘡,排膿,治乳癰發背。」 張元素曰:「涼心,治肺中濕熱,瀉肺火上逆,療上熱,目 中腫赤,瘀血壅盛,上部積血,補膀胱寒水,安胎養陰 退陽。」

李時珍曰:「治風熱、濕熱、頭痛、奔豚熱痛、火欬、肺痿、喉 腥諸失血。」

發明

李杲曰:「黃芩之中枯而飄者,瀉肺火,利氣消痰,除風 熱,清肌表之熱;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陽,補 膀胱寒水,滋其化源。高下之分,與枳實、枳殼同例。」 張元素曰:「黃芩之用有九:瀉肺熱,一也;上焦皮膚風 熱風濕,二也。去諸熱,三也。利胸中氣,四也。消痰膈,五 也。除脾經諸濕,六也。夏月須用,七也。婦人產後,養陰 退」陽,八也。安胎,九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 能除。下痢膿血,腹痛後重,身熱久不能止者,與芍藥、 甘草同用之。凡諸瘡痛不可忍者,宜芩連苦寒之藥, 詳上下分身稍及引經藥用之。

朱震亨曰:「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濕熱,須 以酒洗過用;片芩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虛 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而後用之。 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俗以黃芩為寒而不敢用,蓋 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胎。黃芩乃 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白朮能補脾也。」

羅天益曰:「肺主氣,熱傷氣,故身體麻木。又五臭入肺 為腥,故黃芩之苦寒,能瀉火補氣而利肺,治喉中腥 臭。」

蘇頌曰:「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凡四方皆 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 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主妊娠安 胎散,亦多用之。」

李時珍曰: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治脾濕。東垣李 氏言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丹溪朱氏言黃芩 治上、中二焦火。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 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下滿而不痛, 瀉心湯并用之。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心,泄痞熱。」是 黃芩能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矣。蓋黃 芩氣寒味苦,色黃帶綠,苦入心,寒勝熱,瀉心火,治脾 之濕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 救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少陽之 證,寒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嘔,或渴或否, 或小便不利。雖曰病在半表半裏,而胸脅痞滿,實兼 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又兼脾胃 中焦之證,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 陽本經藥也。成無己注《傷寒論》,但云「柴胡、黃芩之苦, 以發傳邪之熱;芍藥、黃芩之苦,以堅斂腸胃之氣。」殊 昧其治火之妙。楊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熱,不及黃 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 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仲景又云:少 陽證,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 去黃芩加茯苓。似與《別錄》「治少腹絞痛,利小腸」之文 不合。成氏言黃芩寒中,苦能堅腎,故去之。蓋亦不然。 至此當以意逆之,辨以脈證可也。若因飲寒受寒,腹 中痛,及飲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脈不數者,是裏無 熱證,則黃芩不可用也。若熱厥腹痛,肺熱而小便不 利者,黃芩其可不用乎?故善觀書者,先求之理,毋徒 泥其文。昔有人素多酒,慾病,少腹絞痛不可忍,小便 如淋,諸藥不效,偶用黃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 王海藏言:「有人因虛服附子藥多,病小便閟,服芩連 藥而愈。」此皆熱厥之痛也,學者其可拘乎?予年二十 時,因感冒欬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 燎,每日吐痰盌許,暑月煩渴,寢食幾廢,六脈浮洪,遍 服柴胡、麥門冬、荊、瀝諸藥,月餘益劇,皆以為必死矣。 先君偶思李東垣治肺熱如火燎,煩燥引飲而晝盛 者,氣分熱也,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遂 按方用片芩一兩,水二鍾,煎一鍾,頓服。次日身熱盡 退,而痰嗽皆愈。藥中肯綮,如鼓應枹。醫中之妙,有如 此哉。

子主治

《別錄》曰:「腸澼膿血。」

附方

三黃丸孫思邈《千金方》云:「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 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 熱,瀉五臟火。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