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3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川芎考》

一名「芎藭」,一名「胡窮」,一名「香果。」其苗葉名「蘼蕪」,一名 「薇蕪」,一名「茳蘺。」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嶺、雍州川澤,及 冤句,其關陜、蜀川、江東山中亦多有。以蜀川者為勝, 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多種苗葉似芹,而葉微細窄, 卻有花叉。又似白芷葉亦細,又如園荽葉微壯。又有 一種葉似蛇床子葉,而亦粗壯,開白花。其芎人家種 者,形塊大重,實多脂潤,其裡色白,味辛、甘,性溫,無毒。 山中出者瘦細,味苦、辛,其節大莖細,狀如馬銜,謂之 「馬銜芎」;狀如雀腦者,謂之「雀腦芎。」皆取有力。

救饑

採葉煠熟,換水浸去辛味,淘淨,油鹽調食亦可煮飲 甚香。

《本草綱目》

《芎藭釋名》

李時珍曰:芎,本作「營」,名義未詳,或云人頭穹窿,窮高 大之象也。此藥上行,專治頭腦諸疾,故有芎藭之名, 以胡戎者為佳,故曰胡藭。古人因其根節狀如馬銜, 謂之馬銜芎藭;後世因其狀如雀腦,謂之雀腦芎。其 出關中者,呼為京芎,亦曰西芎;出蜀中者,為川芎;出 天台者,為台芎;出江南者,為撫芎;皆因地而名也。《左 傳》楚人謂蕭人曰:「有麥麴乎。有山鞠窮乎。河魚腹疾 奈何。」二物皆禦濕。故以諭之。丹溪朱氏治六鬱越鞠 丸,中用越桃鞠窮。故以命名。《金光明經》謂之闍莫迦。

集解

《別錄》曰:「芎藭葉,名蘼蕪,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嶺。三月、 四月采根,暴乾。」

《吳普》曰:「芎藭,或生胡無桃山陰,或泰山。葉細香,青黑 文,赤如槁本。冬夏叢生,五月花赤,七月實黑,附端兩 葉。三月采根,有節如馬銜。」

陶弘景曰:武功、斜谷、西嶺,俱近長安,今出歷陽,處處 亦有,人家多種之。葉似蛇狀而香,節大莖細,狀如馬 銜,謂之「馬銜芎藭。」蜀中亦有而細。

蘇恭曰:「今出秦州,其歷陽出者,不復用。其人間種者, 形塊大,重實多脂。山中采者,瘦細,味苦、辛。以九月、十 月采之為佳。若三月、四月,虛惡非時也。」

蘇頌曰:「關陝、川蜀、江東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為 勝。四五月生葉,似水芹、胡荽、蛇床輩,作叢而莖細,其 葉倍香。江東、蜀人采葉作飲。七、八月開碎白花,如蛇 床子,花根堅瘦,黃黑色。關中出者,形塊重,實作雀腦 狀者,為雀腦芎,最有力。」

李時珍曰:「蜀地少寒,人多栽蒔,深秋莖葉亦不萎也。 清明後宿根生苗,分其枝橫埋之,則節節生根。八月 根下始結芎藭,乃可掘取,蒸暴貨之。」《救荒本草》云:「葉 似芹而微細窄,有丫叉。又似白芷葉亦細,又似胡荽 葉而微壯。一種似蛇床葉而亦粗嫩,葉可煠食。」 寇宗奭曰:「凡用以川中大塊,裡色白不油,嚼之微辛 甘者」佳。他種不入藥。止可為末。煎湯沐浴而已。

根氣味

辛溫無毒。

《吳普》曰:「神農、黃帝、岐伯、雷公:辛,無毒;扁鵲:酸,無毒;李 當之:生溫,熟寒。」

張元素曰:「性溫,味辛、苦,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少陽 《本經》引經藥,入手足厥陰氣分。」

徐之才曰:「白芷為之使。畏黃連。伏雌黃。得細辛,療金 瘡止痛。得牡蠣,療頭風吐逆。」

主治

《本經》曰:「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 閉無子。」

《別錄》曰:「除腦中冷動,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 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 痛。溫中內寒。

甄權曰:「腰腳軟弱,半身不遂,胞衣不下。」

大明曰:「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 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吐血,鼻血,溺血,腦 癰,發背,瘰𤻤,癭贅,痔瘻,瘡疥,長肉排膿,消瘀血。」 王好古曰:「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

李時珍曰:「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鬱。」

《蘇頌》曰:「蜜和大丸夜服,治風痰殊效。」

陶弘景曰:「齒根出血,含之多瘥。」

發明

寇宗奭曰:「今人用此最多,頭面風不可缺也,然須以 他藥佐之。」

張元素曰:「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及四物 湯皆用之,能散肝經之風,治少陽、厥陰經頭痛,及血 虛頭痛之聖藥也。其用有四:為少陽引經,一也;諸經 頭痛,二也;助清陽之氣,三也;去濕氣在頭,四也。 季杲曰:『頭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羌 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厥陰吳茱萸;少陰 細辛』」是也。

朱震亨曰:「鬱在中焦,須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氣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