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寸,擘作六、七片,入磁器中盛,用酒浸蒸,從巳至 午,取出暴乾,剉細用。」一法:每觔用酥七兩塗炙,酥盡 為度。又法:先炮令內外赤黃用。
李時珍曰:「《方書》炙甘草,皆用長流水蘸濕炙之,至熟 刮去赤皮,或用漿水炙熟,未有酥炙酒蒸者。大抵補 中宜炙用,瀉火宜生用。」
氣味
甘平無毒。
寇宗奭曰:「生則微涼,味不佳,炙則溫。」
王好古曰:「氣薄味厚,升而浮,陽也。入足太陰、厥陰二 經。」
李時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經。」
徐之才曰:「朮、苦參、乾漆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 甘遂、海藻。」
甄權曰:「忌豬肉。」
李時珍曰:甘草與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 治痰澼,以十棗湯加甘草、大黃,乃是痰在膈上,欲令 通泄,以拔去病根也。東垣李杲治項下結核,消腫潰 堅湯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癆瘵,蓮心飲用芫花,二 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 亦有相惡相反並用,乃不為害。」非妙達精微者,不知 此理。
主治
《本經》曰:「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 金瘡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別錄》曰:「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欬嗽,止渴,通經脈, 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 千二百種草。」
甄權曰:「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臟。腎 氣內傷,令人陰不痿。主婦人血瀝腰痛。凡虛而多熱 者加用之。」
大明曰:「安魂定魄,補五癆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 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
李杲曰:「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 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
王好古曰:「吐肺痿之膿血,消五發之瘡疽。」
李時珍曰:「解小兒胎毒、驚癇,降火止痛。」
梢主治
張元素曰:「生用治胸中積熱,去莖中痛。加酒煮延胡 索、苦楝子尤妙。」
頭主治
朱震亨曰:「生用能行足厥陰、陽明二經汙濁之血,消 腫導毒。」
李時珍曰:「主癰腫,宜入吐藥。」
發明
朱震亨曰:「甘草味甘。大緩諸火。黃中通理。厚德載物 之君子也。」欲達下焦。須用梢子。
李杲曰:「甘草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陽不足 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 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 寒,除邪熱,去咽痛,緩正氣,養陰血。凡心火乘脾,腹中 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 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 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
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鹹斂,甘上行而 發。而《本草》言甘草下氣,何也?蓋甘味主中,有升降浮 沈,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 道盡矣。張仲景附子理中湯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 胃承氣湯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緩之之意。小柴胡 湯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而用甘草者,則」 有調和之意。建中湯用甘草以補中而緩脾急也。鳳 髓丹用甘草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也,乃甘補之意。 又曰:甘者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甘緩而壅氣,非 中滿所宜也。凡不滿而用炙甘草為之補,若中滿而 用生甘草為之瀉,能引諸藥直至滿所,甘味入脾,歸 其所喜,此升降浮沈之理也。《經》云:以甘補之。以甘瀉 之。以甘緩之是矣。
李時珍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 土德,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 贊帝力而人不知,斂神功而己不與,可謂藥中之良 相也。然中滿嘔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 甘遂、海藻與之相反,是亦迂緩不可以救昏昧,而君 子嘗見嫉於宵人之意與。」
蘇頌曰:「按孫思邈《千金方》論云:『甘草解百藥毒,如湯 沃雪。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方 稱大豆汁解百藥毒,予每試之不效,加入甘草為甘 豆湯,其驗乃奇也』。」又葛洪《肘後備急方》云:「席辯刺史 嘗言:嶺南俚人解蠱毒藥,並是常用之物,畏人得其 法,乃言三百頭牛藥,或言三百兩銀藥,久與親狎,乃」 得其詳。凡飲食時,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嚥汁。若 中毒,隨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兩,生薑四兩,水六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