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4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本條。

根修治

《雷斆》曰:「凡使,細切,以文如水旋斑緊重者,剉片蒸之, 從巳至未,曬乾。又灑蠟水蒸之,從未至亥,如此凡七 次,曬乾,卻灑淡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必如烏膏 樣,乃曬乾用。」

陳藏器曰:「凡用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 陳承曰:「大黃采時,皆以火石煿乾貨賣,更無生者,用 之亦不須更多炮炙蒸煮。」

氣味

苦寒無毒。

《別錄》曰:「大寒。」

《吳普》曰:「神農、雷公:苦,有毒;扁鵲:苦,無毒;李當之:大寒」; 張元素曰:「味苦,氣寒,氣味俱厚,沈而降,陰也。用之須 酒浸煨熱者。寒因熱用,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 經。餘經不用酒。」

李杲曰:「大黃苦峻下走,用之於下,必生用。若邪氣在 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驅熱而下。如 物在高巔,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 熱,是以愈後,或目赤,或喉痺,或頭腫,或膈上熱疾生 也。」

李時珍曰:「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并妊娠產後,並 勿輕用。其性苦寒,能傷元氣,耗陰血故也。」

徐之才曰:「黃芩為之使,無所畏。」

甄權曰:「忌冷水,惡乾漆。」

主治

《本經》曰:「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 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別錄》曰:『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 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甄權曰:「通女子經候,利水腫,利大小腸,結熱腫毒,小 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

《大明》曰:「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溫 瘴熱瘧。」

張元素曰:「瀉諸實熱不通,除下焦濕熱,消宿食,瀉心 下痞滿。」

李時珍曰:「下痢赤白,裏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 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發明

徐之才曰:「得芍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療驚、恚怒、心 下悸氣。得消石、紫石英、桃仁,療女子血閉。」

寇宗奭曰:「張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 大黃、黃芩、黃連。或曰:心氣既不足,而不用補心湯,更 用瀉心,何也?」答曰:「若心氣獨不足,則當不吐衄也。此 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洩其熱,以苦 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惟 在量其虛實而已。」

朱震亨曰:「大黃苦寒善泄,仲景用之瀉心湯者,正因 少陰經不足,本經之陽亢甚無輔,以致陰血妄行飛 越,故用大黃瀉去亢甚之火,使之平和,則血歸經而 自安。夫心之陰氣不足,非一日矣。肺與肝,俱各受火 而病作,故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 之母,血之合也。肝肺之火既退,則陰血復其舊矣。」寇 氏不明說。而云邪熱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而開悟 後人也。

李時珍曰:「大黃乃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 血分之藥。凡病在五經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氣分用 之,是謂誅伐無過矣。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 者,乃真心之氣不足,而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足 太陰脾、足陽明胃之邪火有餘也。雖曰瀉心,實瀉四 經血中之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 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此亦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 也。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則作痞滿,乃寒傷營血,邪氣 乘虛結於上焦。胃之上脘在於心,故曰瀉心,實瀉脾 也。《素問》云:「太陰所致為痞滿。」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 脹是矣。病發於陽而反下之,則成結胸,乃熱邪陷入 血分,亦在上脘分野。仲景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 瀉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濁氣也。若結胸在氣分,則 只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則用半夏瀉心湯矣。成 無己註釋《傷寒論》,亦不知分別此義。

成無己曰:「熱淫所勝,以苦泄之。大黃之苦,以蕩滌瘀 熱,下燥結而泄胃強。」

蘇頌曰:「《本草》稱大黃,推陳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 積滯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用處尤多。古人用毒藥 攻病,必隨人之虛實寒熱而處置,非一切輕用也。梁 武帝因發熱欲服大黃。姚僧坦曰:『大黃乃是快藥,至 尊年高,不可輕用。帝弗從,幾至委頓。梁元帝常有心 腹疾,諸醫咸謂宜用平藥,可漸宣通。僧坦曰:脈洪而 實,此有宿妨,非用大黃無瘥理』。」帝從之,遂愈。以此言 之,今醫用一毒藥而攻眾病,其偶中便謂此方神奇, 其差誤則不言用藥之失,可不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