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9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棗性高,故重朿;棘性低,故並朿。朿音次,棗棘皆有刺 鍼,會意也。」

集解

《別錄》曰:「棗生河東平澤。」

陶弘景曰:「世傳河東猗氏縣棗特異,今青州出者,形 大而核細,多膏,甚甜。鬱州元市者,亦好,少不及耳。江 東臨沂金城棗,形大而虛,少脂,好者亦可用之。南棗 大惡,不堪啖。」

蘇頌曰:「近北州郡皆出棗,惟青州之種特佳。晉州、絳 州者,雖大,而不及青州肉厚也。江南出者,堅燥少脂, 今園圃種蒔者,其種甚多。美者有水菱棗、御棗之類, 皆不堪入藥,蓋肌肉輕虛故也。南郡人煮而曝乾,皮 薄而皺,味更甘於他棗,謂之天蒸棗,亦不入藥。按郭 璞注《爾雅》云:『壺棗大而銳,猶壺瓠也。邊腰棗也。細腰』」, 今謂之轆轤棗。櫅,白棗也,子白乃熟。洗,大棗也,出河 東猗氏縣。大如雞卵。遵,羊棗也,實小紫黑,俗名羊矢 棗。樲,酸棗也,木小而實酢。還味,棯棗也,其味短。蹶泄, 苦棗也,其味苦。晳,無實棗也。 寇宗奭曰:「大棗先青州,次晉州,皆可曬曝入藥益脾 胃,餘者止可充食用耳。」青州人以棗去皮核,焙乾為 棗圈,以為奇果。有御棗,甘美輕脆,後眾棗熟,而易生 蟲,今人所謂「樸落酥」者是也。又有牙棗,先眾棗熟,亦 甘美微酸而尖長。二棗皆可噉,不堪收曝。

李時珍曰:「棗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小葉,尖觥光澤。五 月開小白花,色微青。南北皆有。惟青、晉所出者,肥大 甘美,入藥為良。」其類甚繁,《爾雅》所載之外,郭義恭《廣 志》有狗牙、雞心、牛頭、羊角、獼猴、細腰、赤心、三星、駢白 之名。又有木棗、氐棗、桂棗、夕棗、灌棗、墟棗、蒸棗、白棗、 丹棗、棠棗及安邑、信都諸棗。糓城紫棗長二寸,羊角 棗,長三寸。密雲所出小棗,脆潤核細,味亦甘美,皆可 充果食,不堪入藥。入藥須用青州及晉地曬乾大棗 為良。按賈思勰《齊民要術》云:「凡棗全赤時,日日撼而 收,曝則紅皺。若半赤收者,肉未充滿,乾即色黃;赤收 者,味亦不佳。」《食經》「作乾棗法,須治淨地,鋪菰箔之類。 承棗日曬夜露,擇去胖爛,曝乾收之。」切而曬乾者為 「棗脯。」煮熟榨出者為「棗膏」,亦曰「棗瓤。」蒸熟者為「膠棗。」 加以糖蜜拌蒸,則更甜,以麻油葉同蒸,則色更潤澤。 搗膠棗曬乾者為「棗油。」其法取紅軟乾棗入釜,以水 僅淹平,煮沸,漉出,砂盆研細,生布絞取汁,塗盤上曬 乾,其形如油,以手摩刮,為末收之。每以一匙投湯盌 中,酸甜味足,即成美漿。用和米麨,最止饑渴,益脾胃 也。盧諶《祭法》云:「春祀用棗油。」即此。

生棗氣味

甘,辛,熱,無毒。多食令人寒熱。凡贏瘦者不可食。 孫思邈曰:「多食令人熱渴膨脹,動臟腑,損脾元,助濕 熱。」

大棗釋名

《別錄》曰:「八月采,曝乾。」

吳瑞曰:「此即曬乾大棗也,味最良美,故宜入藥。今人 亦有用膠棗之肥大者。」

大棗氣味

甘平無毒。

孫思邈曰:「甘、辛,熱,滑,無毒。」

《李杲》曰:「溫。」

《大明》曰:「有齒病、疳病、蟲𧏾人,不宜啖棗,小兒尤不宜 食。又忌與蔥同食,令人五臟不和;與魚同食,令人腰 腹痛。」

李時珍曰:今人蒸棗,多用糖蜜拌過,久食最損脾助 濕熱也。啖棗多令人齒黃生𧏾,故嵇康《養生論》云:「齒 處晉而黃,蝨處頭而黑。」

大棗主治

《本經》曰:「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 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久服,輕身延年。」

寇宗奭曰:「煮取肉和脾胃藥,甚佳。」

《別錄》曰:「補中益氣,堅志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除腸 癖。久服不飢。」

《大明》曰:「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和 光粉燒,治疳痢。」

孟詵曰:「小兒患秋痢,與蛀棗食之良。」

《徐之才》曰:「殺烏頭、附子、天雄毒。」

李杲曰:「和陰陽,調榮衛,生津液。」

大棗發明

陶弘景曰:「道家方藥,以棗為佳餌。其皮利,肉補虛,所 以合湯皆擘之也。」

李杲曰:「大棗氣味俱厚,陽也,溫以補不足,甘以緩陰 血。」

成無己曰:「邪在榮衛者,辛甘以解之,故用薑棗以和 營衛,生發脾胃升騰之氣。張仲景治奔豚,用大棗,滋 脾土以平胃氣也。治水飲脅痛,有十棗湯,益土而勝 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