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1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氣輕身,安胃氣,止溏泄。明白盡是枳殼之功,皆當摘 入枳殼條後來別見主療。如通利關節,勞氣欬嗽,背 膊悶倦,散瘤結胸脅,治痰逐水,消脹滿,大腸風,止痛 之類,皆附益之。只為枳殼條。舊枳實條內稱「除胸脅 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痞痛,逆氣」,皆是枳 實之功,宜存於本條,別有主療,亦附益之可也。如此 二條,始分各見所主,不甚相亂。

《本草綱目》

《枳釋名》

寇宗奭曰:「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 其性詳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 用枳實,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他方但遵敗 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義如此。」

蘇恭曰:「既稱枳實,須合核穰」,今殊不然。

李時珍曰:「枳乃木名,從枳諧聲也。實乃其子,故曰枳 實。」後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為枳殼。生則皮厚而 實,熟則殼薄而虛,正如青橘皮、陳橘皮之義。宋人復 出枳殼一條,非矣。寇氏以為破結實而名,亦未必然。

《集解》

《別錄》曰:「枳實,生河內川澤。九月、十月采,陰乾。」

《馬志》曰:「枳殼,生商州川谷。九月、十月采,陰乾。」

陳藏器曰:《本經》枳實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既 厚且辛。舊云:「江南為橘,江北為枳。」《周禮》亦云:「橘逾淮 而北為枳。」今江南枳、橘俱有,江北有枳無橘。此自別 種,非關變易也。

蘇頌曰:「今洛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為佳。木 如橘而小,高五、七尺,葉如橙,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 實。七月、八月采者為實,九月、十月采者為殼。醫家以 皮厚而小者為枳實,完大者為枳殼,皆以翻肚如盆 口狀,陳久者為勝。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

《修治》

陶弘景曰:「枳實,采破令乾,除核,微炙令乾用。以陳者 為良。俗方多用,道家不須。」

《雷斆》曰:「枳實、枳殼,性效不同。若使枳殼,取辛、苦腥並 有隙油者,要塵久年深者為佳。並去穰核,以小麥麩 炒至麩焦,去麩用。」

《枳實氣味》

苦寒無毒。

《別錄》曰:「酸,微寒。」

《吳普》曰:「神農:『苦』」;雷公:「酸,無毒;李當之:大寒。」

甄權曰:「辛苦。」

張元素曰:「性寒味苦,氣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陰中陽 也。」

《李杲》曰:「沈也,陰也。」

《枳實主治》

《本經》曰:「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熱結,止痢, 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

《別錄》曰:「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 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

甄權曰:「解傷寒結胸,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 有氣,加而用之。」

張元素曰:「消食,散敗血,破積堅,去胃中濕熱。」

《枳實發明》

朱震亨曰:「枳實瀉痰,能衝牆倒壁,滑竅破氣之藥也。」 張元素曰:「心下痞及宿食不消,並宜枳實、黃連。」 李杲曰:「以蜜炙,則破水積,以泄氣除熱。」《潔古方》云:「脾 經積血,脾無積血,則心下不痞也。」

王好古曰:「益氣則佐之以人參、白朮、乾薑,破氣則佐 以大黃、牽牛、芒硝。此《本經》所以言益氣,而復言消痞 也。」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除痞,故潔古制枳 朮丸方,以調胃脾。張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 作,枳實白朮湯,用枳實七枚,朮三兩,水一斗,煎三升, 分三服,腹中軟即消也。餘見枳殼下。

《枳殼氣味》

苦酸微寒,無毒。

甄權曰:「苦、辛。」

張元素曰:「氣味升降,與枳實同。」

《李杲》曰:「沈也,陰也。」

《枳殼主治》

《開寶》曰:「風痹痳痹,通利關節,勞氣欬嗽,背膊悶倦,散 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脅風,安胃止風痛。」 甄權曰:「遍體風𤺋,肌中如麻豆,惡瘡,腸風痔疾,心腹 結氣,兩脅脹虛,關膈壅塞。」

大明曰:「健脾開胃,調五臟,下氣,止嘔逆,消痰,治反胃、 霍亂、瀉痢,消食,破癥結,痃癖,五膈氣,及肺氣水腫大 小腸,除風明目,炙熱熨痔腫。」

張元素曰:「泄肺氣,除胸痞。」

李時珍曰:「治裡急後重。」

《枳殼發明》

張元素曰:「枳殼,破氣勝濕,化痰泄肺,走大腸。多用損 胸中至高之氣,止可二三服而已。稟受素壯而氣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