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雜記》:「唐秷云:其父諲為湖北漕,有一道人徐登, 取千里外物,不移刻。一日唐欲河東蒲桃,又思峽中 新荔子,酒數巡,則令人就其臥屏間取之,皆美新若 方折枝者。」
《宋史羅必元傳》:必元調福州觀察推官,有勢家李遇 奪民荔支園,必元直之,遇為言官,以私憾罷之。 《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十六年十二月甲申,上退朝 御香閣,左諫議大夫黃久約言:遞送荔支非便。上諭 之曰:「朕不知也,今令罷之。」丙戌,上謂宰臣曰:「有司奉 上,惟沽辦事之名,不問利害如何。朕嘗欲得新荔支, 兵部」遂於道路特設鋪遞。比因諫官黃久約言,朕方 知之。夫為人無識,一旦臨事,便至顛沛。宮中事無大 小,朕嘗親覽者,以不得人故也。如使得人,寧復他慮? 《閩部疏》:「泉州城大而土曠,余以六月行部,人家多依 原隰為園林,綠柚扶搖于短垣之內,丹荔點綴于碧 葉之上。」
《太平清話》:「常熟顧氏自閩中移荔枝數本,經栽遂活。 石田折枝驗之,翠葉芃芃,作《新荔篇》。」
《錦湖埜談》:「四川某州荔支一株,相傳李唐時物也。實 甚美,太真妃最所鍾愛。嘉靖中,一州守伐作梳櫳數 百副。至今蜀人傳為話柄。」
《梧潯雜佩》:蘇長公在海外有詩云:「日啖荔支三百顆, 不妨長作嶺南人。」至一歲荔支不熟,遂有「空寓嶺表」 之語,遐方珍果,為昔賢所愛嗜如此。余以初夏至涪, 偶宴客,見盤中有鮮荔,為之色動,試嘗之,乃酸澀不 可入口,意謂浪得名耳。忽一日,鬱林指揮周宣以急 足馳送數百顆,色香味俱絕,遂得一飽噉,因笑曰:「可 無恨於瘴鄉矣。」
《瀟瀟齋筆談》:「延壽紅乃宋狀元徐公鐸所手植者,其 樹迄今亭亭獨茂,果實豐美,非有力者歲不得嘗。樹 下有井,亦徐公所鑿,井中橫亙一石,其泉左重右輕, 更為奇異。暑月龍噉樹下及井渫浸荔,風味倍增。蔡 氏之墟,即蔡端明舊里,荔樹冠附郭諸處。蔡氏宗祠 中綠紗一株,歲不多生,而色香味殊絕,半或無核,足」 稱珍品。霞墩之品,本是陳紫,今半屬林晉伯園林余 群玉山及西巖之荔,皆移植於楓亭者,自謂於斯果 有緣,佳味不乏,恐五城十二樓中樂,或未易誇此也。 《千頃齋集》:元李京《雲南志》:「土獠以採荔支販賣為業」, 則滇南亦有荔支也。然蚤摘味酸,殊不堪嚼。余友鄧 汝高視滇學時,黔國以餉子道協所嘗啖者。
《客惠紀聞》惠州荔支味酸,樹亦甚少。至東莞漸多漸 佳。五羊、黑葉諸品,遂與閩產伯仲耳。
《榕城三山志》:烏石山宿猿洞前,舊有荔支樹極佳,名 曰「洞中紅」,古靈。陳襄贈湛俞詩云:「此去蓬萊峰頂月, 夢魂應到荔支園。」
《一統志》:「荔支軒在閩縣南玉泉寺。」
《四川志》:「荔支灘在慶符縣北二十里,崖旁多荔支。 合州學士山麓昔有張氏荔支,異本合榦」
定誇山,在敘州府西百里,山坡荔枝多屬廖氏。黃庭 堅詩「廖致平家綠荔支」,即此山所出。
荔枝部雜錄
昌言:「今人主不思甘露零醴泉涌,而患枇杷、荔枝之 腐,亦鄙矣。」
《廣志》:「荔支木,性堅重,可取,為阮咸槽彈棋局。」
《夢溪筆談》:「閩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土 人亦能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仍火燔令焦,復種 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種之不 復牙,正如六畜去埶,則多肉,而不復有子耳。」
《墨莊漫錄》:「荔枝皮不可燒,其香引屍蟲。」
《碧雞漫志》:《荔枝香》,《唐史·禮樂志》云:「帝幸驪山,楊貴妃 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 荔支,因名曰《荔支香》。」《脞說》云:「太真妃好食荔枝,每歲 忠州置急遞上進,五日至都。天寶四年夏,荔支滋甚, 比開籠時,香滿一室。供奉李龜年撰此曲進之,宣賜 甚厚。」《貴妃外傳》云:「明皇在驪山,命小部音樂於長生」 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海進荔支,因名《荔支香》。三說 雖小異,要是明皇時曲。
《老學庵筆記》:張文昌《成都曲》云:「錦江近西煙水綠,新 雨山頭荔支熟。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 此未嘗至成都者也。成都無山,亦無荔支,蘇黃門詩 云:「蜀中荔支生嘉州。其餘及眉半有不。」蓋眉之彭山 縣已無荔支矣,況成都乎?
《鶴林玉露》:荔支,明皇時一騎紅塵。妃子笑者,謂瀘戎 產也。故杜子美有「憶向瀘戎摘荔支」之句,是時閩品 未有聞,至今則閩品奇妙香味,皆可僕視瀘戎矣。 《詩話總龜》:杜牧華清宮一詩,尤膾炙人口。據《唐紀》,明 皇以十月幸驪山,至春即還宮,是未嘗六月在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