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8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十一卷目錄

 經籍總部彙考二十一

  遼金元三史補藝文志

經籍典第二十一卷

經籍總部彙考二十一

《遼金元三史補》

《藝文志》

粵自墳索既興,典章代備,創自羲皇,顯于姬室,彬彬 郁郁,盛蔑加矣。洎乎道湮跡熄,文獻無徵,異端邪說, 百家混淆。宣聖懼焉,為之繫《易》,刪《書》,訂《禮》,正《樂》,修《春 秋》,著《孝經》,燦然如日月之經天,照耀萬古矣。雖秦火 暫延,而斯文未喪。迄於漢代,除挾書之律,開獻書之 路。自孝武至成帝,訪求數世,充積祕府。爰命劉向,校 「書天祿,子歆繼軌,撰為《七略》。」後漢班固因之,以作《藝 文志》。誠千古文苑之津梁,而為藏書者之鴻寶也迨 至魏祕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祕書監荀勗,又因《中經》 更著新簿,分為甲、乙、丙、丁,而四部之名,由茲以起。然 甲經乙子,史次子後,詎為確然。宋祕書監謝靈運造 《四部目錄》,祕書丞王儉又造《目錄》,別撰《七志》。齊祕書 丞王亮、監謝朏,梁祕書監任昉及殷鈞,復有《四部目 錄》,阮孝緒乃更為《七錄》。唐興,長孫無忌等奉敕撰《隋 書》,綴緝藝文,更名經籍所云「遠覽馬、史、班書,近觀王、 阮志錄,約文緒義」,凡五十五篇,各列小序於本條之 下,而首經次史,然後繼之以子,終之以集,條理森然, 義既精密,而經籍之名,方諸《藝文》,彌稱體要。蓋自有 書契以來,依類參稽,展卷瞭如,邁《漢志》多矣。降茲以 還,唐宋皆分四庫,而甲乙丙丁,載於志者,仍因四部 之名,復追藝文之號。縱序說不及《隋書》周詳,而隋以 後之著作,藉以參稽,亦非細故也。近者焦太史竑竊 取鄭樵《通志》之例,仍依《隋書》,名以經籍。上下數千年, 繁蕪「充棟,類聚群分,燦然明備,厥功偉矣。獨惜其於 遼、金、元三朝之書缺略為多,統覽今古,於茲未備,不 無遺憾焉。」遼有耶律庶成、蕭韓家奴之徒,以文學著。 金有虞仲文、徒單鎰、張行簡、楊雲翼、趙秉文之輩,以 經術顯。元則郝經、許衡、吳澄、齊履謙、元明善、黃溍、吳 萊、金履祥、許謙、陳櫟、胡一桂、黃澤、吳師道之屬,幾于 接踵歐、曾,嗣音濂洛矣。雖片簡隻字所當珍惜而不 可失者也,可無稽乎?竊不自揆,乃取《三史》所載,并旁 搜博採,合為一志,以當「拾遺補闕」之一助云。

經部易經類

遼道宗頒定《易傳疏》一部清寧元年頒賜學校。

右遼

王弼韓康伯《易經注》,「天德三年國子監印定。 女直 字譯《易經》一部。世宗大定二十三年,譯經所譯」 趙 秉文《易經叢說》十卷, 趙秉文《象數雜說》

右金

詔定《易經注疏》仁宗皇慶二年,詔定《周易》,以程氏、朱 氏為主,兼用注疏。 郝經《易經外傳》。 郝經《太極演》。

許衡《讀易私言》一卷 劉肅《讀易備忘 》,劉因繫。

《辭說》, 吳澂《易纂言》十三卷, 又校定《周易》, 又《易 經》著錄: 袁桷《易說》, 齊履謙《易繫辭旨略》二卷, 又《易本說》四卷, 王結《易說》一卷, 陳櫟《易編》, 胡 方平《易學啟蒙通釋》一卷, 又《易餘閒記》, 胡一桂 《周易本義附錄纂疏》十五卷, 又《周易啟蒙翼傳》三 卷《外篇》一卷, 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十二卷, 黃 澤《易經解》, 又《十翼舉要》, 又《周易辨忘》, 又《象略 辨同論》, 又《易學濫觴》, 鄭滁孫《大易法象通贊》, 又《周易記玩》。 龍仁夫《周易集傳》十八卷, 吳師道 《易雜說》, 周敬孫《易象占》仁榮父 贍思《奇偶陰陽消 息圖》、 鄭玉《周易纂注》、 張特立《周易集說》、 何中 《易類象》二卷, 李簡學《易記》九卷, 俞琰《大易集說》 十卷,一作《會要》, 又《大易纂圖》二卷, 又《古占法》一 卷, 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十二卷, 董真卿《周易 會通》十四卷, 雷思齊《易圖通變》五卷, 張理《易象 圖說》三卷, 又《大易象數鉤深圖》三卷, 倪淵《易圖 說》二十卷, 黃舜祖《易說》, 陳尚德《易說》, 潘迪《周 易述解》, 惠希孟《易象鉤元》, 邵整《六十四卦圖說》

黃超然《周易通義 》。吳夢炎《周易集義 》。熊凱《易》。

《傳集疏》、 李學遜《周易精解》、 何逢原《易解說》、 彭 福《易學源流》, 涂晉生《易義矜式》, 祝堯《大易衍義》。

吳存《程朱易傳 》、吳存《本義折衷 》、張延《周易備》

忘 胡特《周易直解》, 劉霖《周易本義》四卷, 黃鎮 成《周易通義》十卷, 歐陽貞《易問辨》三十卷, 吾衍 《重正卦氣》一卷

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