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8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十六卷目錄

 經籍總部彙考十六

  宋史藝文志一

經籍典第十六卷

經籍總部彙考十六

《宋史》

藝文志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 之有關於世運尚矣。然書契以來,文字多而世代日 降;秦火而後,文字少而世教日興。其故何哉?蓋世道 升降,人心習俗之致然,非徒文字之所為也。然去古 既遠,苟無斯文以防範之,則愈趨而愈下矣。故由秦 而降,每以斯文之盛衰,占斯世之治忽焉。宋有天下, 先後三百餘年,考其治化之污隆,風氣之離合,雖不 足以儗倫三代,然其時君汲汲於道藝,輔治之臣莫 不以經術為先務,學士搢紳先生談道德性命之學, 不絕於口,豈不彬彬乎進於周之文哉?宋之不競,或 以為文勝之弊,遂歸咎焉。此以功利為言,未必知道 者之論也。歷代之書籍,莫厄於秦,莫富於隋、唐。隋嘉 則殿書三十七萬卷,而唐之藏書,開元最盛,為卷八 萬有奇。其間唐人所自為書,幾三萬卷,則舊書之傳 者,至是蓋亦鮮矣。陵遲逮於五季,干戈相尋,海宇鼎 沸,斯民不復見《詩》《書》《禮》《樂》之化。周顯德中,始有經籍 刻板,學者無筆札之勞,獲睹古人全書。然亂離以來, 編帙散佚,幸而存者,百無二三。宋初,有書萬餘卷。其 後削平諸國,收其圖籍,及下詔遣使購求散亡,三館 之書,稍復增益。太宗始於左昇龍門北建崇文院,而 徙三館之書以實之。又分三館書萬餘卷別為書庫, 目曰「祕閣。」閣成,親臨幸觀書,賜從臣及直館宴。又命 近習侍衛之臣縱觀群書。真宗時,命三館寫四部書 二本,置禁中之龍圖閣及後苑之太清樓,而玉宸殿、 四門殿亦各有書萬餘卷。又以祕閣地隘,分內藏西 庫以廣之,其右文之意,亦云至矣。已而王宮火,延及 崇文祕閣,書多煨燼,其僅存者,遷於右掖門外,謂之 崇文外院。命重寫書籍,選官詳覆校勘,常以參知政 事一人領之,書成,歸於太清樓。仁宗既新作崇文院, 命翰林學士張觀等編四庫書,倣《開元四部錄》為《崇 文總目》,書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卷。神宗改官制,遂廢 館職,以崇文院為祕書省,祕閣經籍圖書以祕書郎 主之,編緝校定,正其脫誤,則主於校書郎。徽宗時,更 《崇文總目》之號為《祕書總目》,詔購求士民藏書,其有 所祕未見之書,足備觀采者,仍命以官。且以三館書 多遺逸,命建局以「補全校正」為名,設官總理,募工繕 寫。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樓,一置祕閣。自熙寧以來, 搜訪補緝,至是為盛矣。嘗歷考之,始太祖、太宗、真宗 三朝,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萬九千一百四十二卷。 次仁、英兩朝,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 卷。次神、哲、「徽、欽四朝,一千九百六部,二萬六千二百 八十九卷。」三朝所錄,則兩朝不復登載,而錄其所未 有者。四朝於兩朝亦然,最其當時之目,為部六千七 百有五,為卷七萬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迨夫靖康 之難,而宣和館閣之儲蕩然靡遺。高宗移蹕臨安,乃 建祕書省於國史院之右,搜訪遺闕,屢優獻書之賞, 於是四方之藏稍稍復出,而館閣編緝,日益以富矣。 當時類次書目,得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至寧宗 時續書目,又得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視《崇文總 目》又有加焉。自是而後,迄於終祚,國步艱難,軍旅之 事,日不暇給,而君臣上下,未嘗頃刻不以文學為務。 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製作、講說,紀述賦詠,動成 卷帙。纍而數之,有非前代所及。雖其間鈲裂大道,疣 贅聖謨,幽怪恍惚,瑣碎支離,有所不免,然而瑖瑜相 形,雅鄭各趣。譬之萬派歸海,四瀆可分;繁星麗天,五 緯可識,求約於博,則有要存焉。《宋舊史》自太祖至寧 宗,為書凡四志。藝文者前後部帙,有亡增損,互有異 同。今刪其重復,合為一志。蓋以「寧宗以後史之所未 錄者,倣前史分經、史、子、集四類而條列之,大凡為書 九千八百十九部,十一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卷」云。 經類十:一曰《易》類,二曰《書》類,三曰《詩》類,四曰《禮》類,五 曰《樂》類,六曰《春秋》類,七曰《孝經》類,八曰《論語》類,九曰 經解類,十曰小學類。

《周易古經》一卷 薛貞注。《歸藏》三卷, 《易傳》十卷題卜子夏傳

《周易上下經》六卷 ,《繫辭說卦序卦雜卦》三卷韓康伯注。 鄭

元《周易文言注義》一卷, 王弼《略例》一卷, 《易辨》一卷, 阮 嗣宗《通易論》一卷, 干寶《易傳》十卷, 《易髓》八卷晉人撰不知姓 名 孔穎達《正義》十四卷, 《元談》六卷, 《易正義補闕》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