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9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坐禪法要》二卷,《止觀義例》二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 《覺義三昧》一卷,《無諍三昧》一卷,《安樂行義》一卷,《四念 處》四卷,《釋禪波羅蜜》十卷,《淨土境觀要門》一卷,《方等 三昧行法》一卷,《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一卷,《天台 智者詞旨》一卷。僧灌頂記《次第法界初門》三卷,《觀心二百 問》一卷,《止觀大意》一卷,《始終心要》一卷,《修懺要旨》一 卷,《十不二門》一卷,《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金剛錍》一 卷,《八教大意》一卷,《妄盡還源觀》一卷,《佛祖統紀》四十 五卷,《萬善同歸集》六卷,《禪宗決疑集》一卷,《修心訣》一 卷,《廬山蓮宗寶鑑》七卷,《智證傳》十卷。惠洪《船子和尚機 緣集》一卷,《法苑集》十五卷梁僧祐《內典博要》三十卷。虞孝 恭《經論纂要》十卷。駱子義《弘明集》十四卷。僧祐《廣弘明集》 四十卷。唐道宣《法苑珠林》一百卷。唐道世《四分律僧尼討 要略》五卷,希運《傳心法要》一卷,《禪源諸銓集》一百一 卷。唐僧宗密石頭和尚《參同契》一卷。唐希遷撰宗美注《釋氏六帖》 四卷。周僧義楚「《內典序記集》十卷。《請禱集》」十卷。僧十朋《內典 編要》十卷。僧夢徵《釋氏稽古略》四卷王景文《正法世譜》。 卷。《僧史略》三卷。宋贊寧《釋氏蒙求》五卷。宋程讜《尼蒙求》 一卷。釋道誠《法門名義集》一卷。李師政《廣法門名義》三卷。 宋修淨《高僧纂要》五卷。僧覺昱《法喜集》二卷。晉馬引孫《碧巖集》 十卷。宋克勤《金園集》三卷。遵式又「《天竺別集》三卷,《感通賦》 一卷」宋僧延壽《釋門要錄》五卷,《釋源集》五卷,《法要》三卷僧宗 正《釋氏化源》三卷,《三教名數》十二卷,「《覺海元珠藏》三 卷,《空門事鑑》三卷,《釋氏會要》」四十卷僧仁贊《林間錄》四 卷。惠洪《宗記》百篇。永嘉鮑埜《潤文官錄》一卷,《象教皮編》六卷 陳士元

右雜著

《釋迦譜》十卷。南齊佐律師《釋迦譜略》二卷,《釋氏譜略》二卷, 《釋迦方志》二卷,《釋迦成道記》一卷,《阿育王傳》五卷,《馬 鳴菩薩傳》一卷,《龍樹菩薩傳》一卷,《提婆菩薩傳》一卷, 《婆藪槃豆傳》一卷,《鷲嶺聖賢錄》一百卷宋僧贊寧《名僧傳》 三十卷。釋寶唱《高僧傳》十四卷。梁僧慧皎《江東名德傳》三卷。 釋法進《法師傳》十卷。王簡栖《眾僧傳》二十卷。裴子野《薩婆多 部傳》五卷。釋僧祐《比丘尼傳》二卷。皎法師《比丘尼傳》四卷。 釋寶唱《高僧傳》六卷。虞孝恭《名僧錄》十五卷。裴子野《續高僧 傳》三十二卷。釋道宣《續高僧傳》二十卷。釋道宣《後集續高 僧傳》十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僧義淨《宋高僧 傳》三十卷。僧贊寧《僧寶傳》三十卷。惠洪《神僧傳》九卷。真門 《聖胄集》五卷。唐元偉《景德傳燈錄》三十卷。宋僧道原《傳燈玉 英集》三十卷。楊億《天聖廣燈錄》三十卷。李遵勖《分燈集》二 十五卷。井度《神宗聯燈錄》。卷。明禪師《建中靖國續燈錄》 三十卷。維白《淳熙聯燈會要》。卷《嘉泰普燈錄》三十卷。 正受《禪苑瑤林》一百卷。井度《緇林古鑑》二十四卷。慧邃《五燈 會元》二十卷。宋普濟《至元心燈錄》。卷。《傳法正宗記》十 一卷。契嵩《會正記》十二卷。允堪梁《草堂法師傳》一卷。陶弘景 又一卷。蕭回理《稠禪師傳》一卷。《寶林傳》十卷。唐僧矩《高僧 懶殘傳》一卷,《僧伽行狀》一卷辛崇《法琳別傳》二卷。唐僧彥源 《釋氏系傳》一卷。一行《一行傳》一卷。李吉甫《雲居和尚示化 實錄》一卷。唐僧元偉《六祖傳》一卷,《一宿覺僧傳》一卷,《天台 智者大師別傳》一卷,《國清百錄》一卷。僧灌頂記智者事蹟《真覺 大師傳》一卷,《蓮社十八賢行狀》一卷,《大慈恩寺三藏 法師傳》十卷,《西峰行狀》一卷,《古清涼傳》二卷,《續清涼 傳》一卷,《大慧普覺禪師年譜》一卷,《禪門法師傳》五卷 蜀句令元《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往生淨土傳》五卷唐僧飛錫 《開皇三寶錄》十四卷,《無上祕密小錄》五卷魏德譽《歷代 三寶紀》十五卷。費長房《前代國王修行記》五卷。唐僧師哲《六 祖法寶記》一卷。唐僧法海《迦葉後裔記》一卷。《瑞像歷年記》 一卷吳僧十朋《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華嚴經纂靈記》五卷 唐僧賢首《古今譯經圖紀》四卷。唐僧靖邁《續古今譯經圖紀》一 卷。唐僧智昇《四天王行藏記》一卷。《金剛經報應記》三卷唐盧 永

右傳記

廬山《南陵精舍記》一卷,「《廬山集》十卷」晉慧遠《洛陽伽藍 記》五卷。後魏楊衒之《京師寺塔記》十卷。隋劉璆《華山精舍記》 一卷。張光祿《京師寺塔記》二卷。釋雲景《金陵塔寺記》三十 六卷。唐僧清徹「成都《大悲寺集》」二卷。李之純「《成都大慈寺記》 三卷,《舍利塔記》」一卷南唐高越《大唐京寺錄傳》十卷。僧彥琮 《攝山栖霞寺記》一卷。唐僧靈湍《西湖淨社錄》三卷。省常《曹溪 志》四卷。明德清

右塔寺

世之與釋氏辯者多矣,大抵病其寂滅虛無,毀形棄 倫,而不可為天下國家也。夫道一而已,以其無思無 為謂之寂;以其不可睹聞謂之虛;以其無欲謂之靜; 以其知周萬物而不過謂之覺。皆儒之妙理也。自儒 學失傳,往往束於形器見聞,而不知其陋,一聞語上 者顧以為異說而咻之。昔齊國守其神聖之法,傳世 「數百年,一旦田氏據國,并其神聖之法而盜之,徒知 田氏之有齊,不知神聖之法本齊之故物也。」今之為 儒佛辯者,大率類此。故學者與其拒之,莫若其兼存 之節,取所長而不蹈其敝,如雕題卉服之倫,合㳫內 嚮,而王者巍然開明堂以臨之,詎不足以明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