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百官典式,多劭所立。初,父奉為司隸時,並下諸官府

郡國,各上前人像贊,劭乃連綴其名,錄為《狀人紀》,又 論當時行事,著《中漢輯序》,撰《風俗通》,以辯物類名號, 識時俗嫌疑。文雖不典,後世服其洽聞。及所著述百 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於世。

《王充傳》:「充字仲任,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 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 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 百家之言。」

《仲長統傳》:「統字公理,少好學,博涉書記,贍於文辭。」 《崔駰傳》:「駰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盡通 古今訓詁百家之言,善屬文。少游太學,與班固、傅毅 同時齊名,常以典籍為業,未遑仕進之事。時人或譏 其太元靜將以後名失實,駰擬揚雄《解嘲》,作達旨以 答焉。所著詩、賦、銘、頌、書、記、表七依、婚禮、結言、達旨、酒 警」,合二十一篇。

駰子瑗,字子玉,早孤,銳志好學,盡能傳其父業。年十 八,至京師,從侍中賈逵質正大義,逵善待之,瑗因留 游學,遂明天官歷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諸儒宗之。 瑗高於文辭,尤善於書、記、箴、銘。所著賦、碑、銘、箴、頌、《七 蘇》《南陽文學官志》《歎辭》《移社文》《悔祈》《草書勢》七言,凡 五十七篇。其《南陽文學官志》稱於後世,諸能為文者, 皆自以弗及。

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沈靜,好典籍。父卒,隱居 墓側。服竟,三公並辟,皆不就。桓帝初,詔公卿郡國舉 至孝篤行之士,寔以郡舉,徵詣公車,病不對策,除為 郎。明於政體,吏才有餘,論當世便事數十條,名曰《政 論》。指切時要,言辯而确,當世稱之。仲長統曰:「凡為人 主,宜寫一通,置之坐側。」徵拜議郎,復與諸儒博士共 「雜定五經。拜遼東太守。行道母劉氏病卒,上疏求歸 葬,行喪母,有母儀,博覽書傳,寔之善績,母有其助。」 《楊震傳》:「彪字文先,少傳家學,初舉孝廉,州舉茂才,辟 公府,皆不應。熹平中,以博習舊聞,公車徵拜議郎。子 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所著賦、頌、碑、讚、詩、哀、辭、表、記、 書凡十五篇。」

《劉陶傳》:「陶字子奇,明《尚書》《春秋》,為之訓詁,推三家尚 書及古文是正文字三百餘事,名曰中文尚書。頃之, 拜侍御史。靈帝宿聞其名,數引納之。時鉅鹿張角偽 託大道,妖惑小民,陶上疏言之,帝殊不悟,方詔陶次 第《春秋》條例。明年,張角反亂,海內鼎沸。帝思陶言,封 中陵鄉侯。陶著書數十萬言,又作《七曜論》,匡老子,反」 《韓非》《復孟軻》,及上書言當世便事,條教、賦、奏、書、記、辯 疑凡百餘篇。

《張衡傳》: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世為著姓。祖父堪, 蜀郡太守。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 遂通五經,貫六藝。善機巧,尤致思天文陰陽筭曆。嘗 耽好元經,謂崔瑗曰:「吾觀太元,方知子雲妙極道數, 乃與五經相擬,非徒傳記之屬,使人難論陰陽之事。」 徵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著《周官訓詁》。崔瑗 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 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間》《七辯》、巡 誥、《懸圖》,凡三十二篇。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 劉騊駼等著作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言 請衡參論其事,會並卒。而衡嘗歎息,欲終成之,乃為 侍中,上疏請得專事東觀,收檢遺文,畢力補綴,又條 上司馬遷、班固所敘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又以為 「《王莽本傳》但應載篡事而已,至於編年月,紀災祥,宜 為《元后本紀》。又更始居位,人無異望,光武初為其將, 然後即真,宜以更始之號建於光武之初。」書數上,竟 不聽。及後之著述,多不詳典,時人追恨之。

《馬融傳》:「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也。將作大匠嚴之子。 為人美辭貌,有俊才。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於 南山,不應徵聘,名重關西,融從其游學,博通經籍。恂 奇融才,以女妻之。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施養諸生, 常有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元,皆其徒也。善鼓琴,好 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 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 相傳,鮮有入其室者。嘗欲訓《左氏春秋》,及見賈逵、鄭 眾注,乃曰:「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 吾何加焉!」但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 《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所著賦、頌、碑、誄、書、記、 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凡二十一篇。

《蔡邕傳》:「邕字伯喈,性篤孝,少博學,師事胡廣,好辭章 數術天文。閒居翫古,不交當世。感東方朔《客難》及揚 雄、班固、崔駰之徒,設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韙其是 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云爾。建寧三年,辟司徒橋 元府,元甚敬待之。出補河平長,召拜郎中,校書東觀, 遷議郎。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學多謬,俗儒穿鑿,疑 誤後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祿大 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 颺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冊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