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4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何遵傳》:「遵子嵩,字泰基,寬弘愛士,博觀墳籍。」

《裴秀傳》:楷字叔則。風神高邁,容儀俊爽,博涉群書,特 精理義,時人謂之「玉人。」又稱「見裴叔則如玉山照映 人也。」

《宗室傳》:「安平獻王孚,字叔達,溫厚謙讓,博涉經史。」 《宣五王傳》:「扶風武王駿,字子臧,幼聰惠,年五六歲能 書疏,諷誦經籍,見者奇之。少好學,能著論,與荀顗論 仁孝先後,文有可稱。」

《文六王傳》:「齊獻王攸,字大猷,少而岐嶷,及長,清和平 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為世所楷。才望 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就人借書,必手刊其謬,然 後反之。」

《張華傳》:「華字茂先,學業優博,辭藻溫麗,朗贍多通,圖 緯方伎之書,莫不詳覽。性好人物,誘進不倦。至於窮 賤候門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稱詠,為之延譽。 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餘財,惟有文史,溢于机篋。 嘗徙居載書三十乘,祕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 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祕,世所希有者,悉在華所。由」 是「博物洽聞,世無與比。」

《王沉傳》:「沉字處道,少孤好書,善屬文。時魏高貴鄉公 好學有文才,引沉及裴秀數于東堂講讌屬文,號沉 為文籍先生。」

《荀勗傳》:「勗字公曾。武帝受禪,拜中書監,加侍中,領著 作,與賈充共定律令,俄領。」書監與中書令張華依 劉向《別錄》,整理記籍。咸寧初,得汲郡冢中古文《竹書》, 詔勗撰次之,以為《中經》,列在祕書。

《馮紞傳》:「紞字少胄,少博涉經史,識悟機辨。」

《賈充傳》:「模字思範。有志尚,頗覽載籍,而沉深有智算, 確然難奪,深為充所信愛。」

《劉寔傳》:「寔字子真,少貧甚,賣牛衣以自給。然好學,手 約繩,口誦書,博通古今。自少及老,篤學不倦,雖居職 務,卷不離手。寔弟智,字子房,貞素有兄風。少貧窶,每 負薪自給,誦讀不輟,竟以儒行稱。」

《唐彬傳》:「彬字儒宗,少便弓馬,好游獵,晚乃敦悅經史。」 《盧欽傳》:「欽字子若,世以儒業顯。欽清澹有遠識,篤志 經史。」

《王濬傳》:「濬字士治,弘農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濬博涉 墳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為鄉曲所稱。晚乃變節,疏 通亮達,恢廓有大志。」

《華表傳》:「恆字敬則,博學以清素為稱,尚武帝女滎陽 公主。恆清恪儉素,雖居顯列,常布衣蔬食,年老彌篤。 死之日,家無餘財,唯有書數百卷,時人以此重之。」 《傅元傳》:「元字休奕,少時避難於河內,專心誦學。後雖 顯貴,而著述不廢,撰論經國九流及三史故事,評斷 得失,各為區例,名為《傅子》。為內外中篇,凡有四部六 錄」,合百四十首,數十萬言,并文集百餘卷,行於世。元 初作《內篇》成,子咸以示司空王沉。沉與元書曰:「省足 下所著書,言富理濟,經綸政體,存重儒教,足以塞楊、 墨之流,遁齊孫、孟於往代。每開卷,未嘗不嘆息也。不 見賈生,自以過之,乃今不及,信矣。」

《閻纘傳》:「纘字續伯,巴西安漢人也。僑居河南新安。少 游英豪,多所交結。博覽墳典,該通物理。」

《阮籍傳》:「籍字嗣宗,容貌瓌傑,志氣宏放。或閉戶視書, 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嗜酒能 嘯,族兄文業每歎服,以為勝己。」

《嵇康傳》:康字叔夜。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嘗遇王 烈,共入山,於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康往取,輒不 復見。烈嘆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輒不遇,命也。」

《曹志傳》:「志字允恭,少好學,以才行稱。為樂平太守,遷 章武趙郡太守。雖累郡職,不以政事為意,晝則游獵, 夜誦詩書,當時見者未能審其量也。」

《庾峻傳》:「峻字山甫。少好學,有才思。時重莊老而輕經 史。峻懼雅道陵遲,乃潛心儒典。」

《皇甫謐傳》:「『謐字士安,出後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 好學,游蕩無度,或以為癡。嘗得瓜果,輒進所後叔母 任氏。任氏曰:《孝經》云:『三牲之養,猶不為孝』。汝今年餘 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無以慰我』。因歎曰:『昔孟母 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 所闕,何爾魯鈍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於我何 有』。」因對之流涕。謐乃感激,就鄉人席坦受書,勤力不 怠。居貧,躬自稼穡,帶經而農,遂博綜典籍百家之言, 沈靜寡欲,有高尚之志,自號元晏先生。後得風痹疾, 猶手不輟卷,耽翫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 《束晳傳》:晳字廣微,博學多聞,與兄璆俱知名,少游國 學,或問博士曹志曰:當今好學者誰乎?《志》曰:「陽平束 廣微好學不倦,人莫及也。」轉佐著作郎,撰《晉書帝紀》 十志。遷轉博士,著作如故。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 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紀 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 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 史書,大略與《春秋》皆多相應。其中《經》《傳》大異,則云「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