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遷宅伊、洛,日不暇給,經籍闕如。周氏創基關右,戎車 未息,保定之始,書止八千,後加收集,方盈萬卷。高氏 據有山東,初亦採訪,驗其本目,殘缺尤多。及東夏初 平,獲其經史四部,重雜三萬餘卷,所益舊書五十而 已。今御書單本,合一萬五千餘卷,部帙之間,仍有殘 缺,比梁之舊目,止有其半。至於陰陽、《河》《洛》之篇,「醫方 圖譜之說,彌復為少。」臣以經書自仲尼已後,迄於當 今,年踰千載,數遭五厄,興集之期,屬膺聖世。伏惟陛 下受天明命,君臨區宇,功無與二,德冠往初。自華夏 分離,彝倫攸斁,其間雖霸王遞起,而世難未夷,欲崇 儒業,時或未可。今土宇邁於三王,民黎盛於兩漢,有 人有時,正在今日。方當大弘文教,納俗升平,而天下 圖書,尚有遺逸,非所以仰協聖情,流訓無窮者也。臣 史籍是司,寢興懷懼。昔陸賈奏漢祖云:「天下不可馬 上治之。」故知經邦立政,在於典謨矣。為國之本,莫此 攸先。今祕藏見書,亦足披覽,但一時載籍,須令大備, 不可王府所無,私家乃有。然士民殷雜,求訪難知,縱 有知者,多懷恡「惜,必須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 猥發明詔,兼開購賞,則異典必臻,觀閣斯積。重道之 風,超於前世,不亦善乎!伏願天鑒,少垂昭察。」

《策賢良問第四道》
唐·顏師古

問:學以從政,昔賢令則,博文強識,君子所尚。結髮升 朝,敷衽受職,開物成務,率由茲道。是以登高能賦,可 列大夫,試諷籀篇,乃得為史。然而筭祀悠邈,載籍實 繁,鑽仰雖多,罕能擇練。今將少論古昔,庶異見聞,勿 用浮辭,當陳指要。《九流》《七略》,題目何施?《八體》《六書》,名 義焉在?三皇五帝,諸說不同,列次區分,誰者為允?翠 為?翠為疑翠媯「元扈臨之而安得?緣純黃玉,所表其奚事?」 陰康驪畜,行序孰當?封鉅大填,胡寧游處?肜魚昌僕, 出何?典誥窮蟬,聲望厥類,惟何?管仲,文錦既醜,何貴? 「子產深練,實厚,何俾?周鼎所存,識者幾物?齊鐘所釁, 卒用何牲?」罷絀諸侯,何名?「三十六都」,褒貶將相,何謂 「三十二人?」至如象葉之精乎棄日,木雞之巧乎?《異端》 著於簡諜,何所沮勸。學綜古今,想宜究悉。一二顯析, 無憚《米鹽》。

《策博通墳典達于教化科問》
陸贄

問。皇帝若曰:「朕承祖宗之鴻休,獲主神器,任大守重, 懼不克堪,思與賢士大夫共康理道,虛襟以佇,側席 以求。而群議紛然,所見異指,或牽古議而不變,或趨 時會而不經,依違以來,七年於茲矣。國制多闕,朕甚 恧焉。今子大夫博習典墳,深明教化,褒然充舉,咸造 於庭。其極慮精思,以諭朕心之未寤。仲尼敘《禮》《樂》,刪」 《詩》《書》,修《春秋》,廣《易》道,六經之義,所尚各殊,豈學者修 行,理當區別?將聖人立意,本異宗源,施之於時,孰為 先後?考之於道,何者淺深,差次等倫,指明其義。夫知 本乃能通於變,學古所以行於今。今之教人,則異於 是。工祝陳禮樂之器而不知其情,生徒誦禮樂之文 而不究其事,欲人無惑,何可得也?將革前非,固有良 術。堯舜帥天下以義,比屋可封;桀紂帥天下以暴,比 屋可戮。然則上之化下,罔或不從,而三仁四凶,較然 同異,有教無類,豈虛言耶?作樂移風,聞諸昔典。夫至 雅必淡,至音必希,文侯列國之賢君,猶曰「則惟恐寐」, 矧彼流俗,其能化乎?將天地同和,災沴不作,黎人丕 變,姦慝不萌,何施何為,以至於此?王者制禮,必因其 時,故忠敬質文,更變迭救,三代之際,罔不由之。自秦 划古法,漢雜伯道,紛綸千紀,王教不興。國家接周隋 之餘,俗未淳一,處都邑者,巧利而無恥;服田畝者,朴 野而近愚。尚文則彌長其澆風,貴質則莫救其鄙俗, 立教之本,將安所從?九流得失之論,歷代興亡之由, 王、鄭《釋》《禮》之異同,《公》《穀》《傳》《經》之優劣,必精心考究,用 沃虛懷。

《策進士第一問》
權德輿

問:先師之言,辨君子小人而已,勸學則舉六蔽,咸事 則稱九德,推其性類,又極於是矣。孟軻之數聖者,有 清有和;文子之言人位,上五下五。列夷惠於天縱,頗 有所疑,況牛馬於最靈,豈為至當?班固之《古今表》,劉 卲之《人物志》,品第乖逆,或鉤摭纖微,誠有可觀,恐未 盡善。既強為己之學,必有析理之精,敬俟嘉言,以祛 未達。

《請修書表》
前人

臣聞昔者明王,學以化人成俗;古之君子,文以緯地 經天。雖有閬風之高嶽,弗登弗知其峻也;雖有浴日 之巨溟,弗涉弗知其廣也。伏惟天皇域中居大,天下 化成,百官以理,萬人以察。日行中道而淑清,歲,起攝 提而位序。光薰萬物,豈直芝珥蓂?澤加四海,寧惟 壽麻孤竹。地成形而天成象,其道彌光;河出圖而洛 出書,其徵可驗。環林璧沼,金門石室,墳典積於丘山, 筆墨盈於泉海。聖朝多士,自可包二代之文;臣顧不 才,何足奉三王之教。皇慈渥洽,帝獎優隆,擢公望為 太師,徵子房為少傅。所冀習與智長,化與心成,嘗辛 苦于歲餘,終未階於日就。臣聞「學者」殖也,問以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