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欣然從之。後直祕書內省,典校墳籍。守道居貧,晏如 也。文博本為經學,後讀史書,於諸子及論尤所該洽。 性長議論,亦善屬文。著《治道集》十卷,大行於世。 于《仲文傳》:仲文字次武。父寔,周大左輔、燕國公。仲文 少聰敏,髫齔就學,耽閱不倦。其父異之曰:「此兒必興 吾宗矣。」九歲嘗於雲陽宮見周太祖。太祖問曰:「聞兒 好讀書,書有何事?」仲文對曰:「資父事君,忠孝而已。」太 祖甚嗟嘆之。其後就博士李祥受「《周易》《三禮》」,略通大 義,撰《漢書刊繁》三十卷,《略覽》三十卷。

《鮑宏傳》:宏受均州刺史。初,周武帝敕宏修皇室譜一 部,分為常緒、疏屬、賜姓三篇。有集十卷行於世。 《郎茂傳》:茂少敏慧。七歲誦《騷》《雅》,日千餘言。十五,師事 國子博士河間權會,受《詩》《易》、三禮及元象形名之學。 又就國子助教長樂張率禮受「三傳」群言,至忘寢食。 家人恐茂成病,恆節其燈燭。及長,稱為學者。

《宇文愷傳》:「愷撰《東都圖記》二十卷,《明堂圖議》二卷,《釋 疑》一卷,見行於世。」

《王劭傳》:「劭少沈默,好讀書。齊太子舍人,待詔文林館。 時祖孝徵、魏收、陽休之等嘗論古事,所有遺忘,討閱 不能得,因呼劭問之。劭具論所出,取書驗之,一無舛 誤。自是大為時人所許,稱其博物。高祖受禪,授著作 佐郎,以母憂去職。在家著《齊書》。時制禁私撰史,為內 史侍郎李元操所奏。上怒,遣使收其書,覽而悅之。於」 是起為員外散騎侍郎,修起居注。劭在著作將二十 年,專興國史,撰《隋書》八十卷,多錄口敕,又採迂怪不 經之語,及委巷之言,以類相從,為其題目。辭義繁雜, 無足稱者,遂使隋代文武名臣列將善惡之跡,堙沒 無聞。初撰《齊誌》,為編年體二十卷,復為《齊書》紀傳一 百卷,及《平賊記》三卷,或文詞鄙野,或不軌不物,駭人 視聽,大為有識所嗤鄙。然其採摘經史謬誤,為《讀書 記》三十卷,時人服其精博。爰自志學,暨乎暮齒,篤好 經史,遺落世事。用思既專,性頗怳惚。每至對食,閉目 凝思。盤中之肉,輒為僕從所噉。劭弗之覺,唯責肉少, 數罰廚人。廚人以情白劭,劭依前閉目,伺而獲之,廚 人方免笞辱。其專固如此。

《李密傳》:「開皇中,襲父爵蒲山公。折節下帷,耽學尤好 兵書,誦皆在口。師事國子助教包愷,受《史記》《漢書》,勵 精忘勌,愷門徒皆出其下。」 《儒林傳》:「辛彥之博涉經史,與天水牛弘同志好學,撰 墳典一部,六官一部,祝文一部,禮要一部,新禮一部、 《五經異義》一部,並行於世。」

何妥字栖鳳歷國子祭酒撰。「《周易》講疏十三卷孝經 義疏三卷。《莊子》義疏四卷及與沈重等撰三十六科 鬼神感應等大義九卷封禪書一卷樂要一卷文集 十卷並行於世。」

蕭該性篤學詩書春秋禮記並通大義尤精。《漢書》甚 為貴遊所禮後。又撰《漢書》及文撰音義咸為當時所 貴。

包愷字和樂其兄愉明五經愷悉傳其業。又從王仲 通受。《史記》《漢書》尤稱精究。

房暉遠字崇儒幼有志行治三禮春秋三傳詩書。《周 易》兼善圖緯恆以教授為務高祖受禪遷太常博士 太常卿牛弘每稱為五經庫。

馬光,字榮伯,少好學,從師數十年,晝夜不息,圖書讖 緯,莫不畢覽。尤明《三禮》,為儒者所宗。開皇初,高祖徵 山東義學之士,光與張仲讓、孔籠、竇士榮、張黑奴、劉 祖仁等俱至,並授太學博士,時人號為「六儒。」仲讓未 幾告歸里,著書十卷,自云:「此書若奏我,必為宰相。」 劉焯,字士元,昌亭人,少與河間劉炫結盟為友交。津 橋劉智海,家素多墳籍,焯與炫就之讀書,向經十載, 雖衣食不繼,晏如也,遂以儒學知名。焯以教授著述 為務,孜孜不倦。賈、馬、王、鄭所傳章句,多所是非。《九章 筭術》《周髀七曜歷書》十餘部,推步日月之經,量度山 海之術,莫不覈其根本,窮其祕奧。著《稽極》十卷,《曆書》 十卷,《五經述議》,並行於世。

劉炫,字光伯,景城人。少與信都劉焯閉戶讀書,十年 不出。周武帝時,遍直三省,竟不得官。自陳於內史,內 史送詣吏部,吏部尚書韋世康問其所能,炫自為狀 曰:「《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左傳》《孝經》《論語》,孔、鄭、王、 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雖義有精粗,並堪講授。《周易》 《儀禮》《穀梁》,用功差少。子史文集,嘉言美事,咸誦於心。 天文律曆,窮覈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嘗假手。」除殿 內將軍,時牛弘奏請購求天下遺逸之書,炫遂偽造 書百餘卷,題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錄上送官,取賞而 去。後有人訟之,經赦免死,坐除名,歸於家。以教授為 務。著《論語述議》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經正名》十二 卷,《孝經述議》五卷,《春秋述議》四十卷,「《尚書述議》二十 卷,《毛詩述議》四十卷,《注詩序》一卷,《筭術》一卷」,並行於 世。

張仲字叔元。思經典,撰《春秋義略》,異於杜氏七十 餘事,《喪服義》三卷,《孝經義》三卷,《論語義》十卷,《前漢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