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安石引用元符,後入「黨籍。」

《呂氏易章句》一卷。

晁氏曰:呂大臨與叔撰。其解甚略,有統。闕三字。

呂微仲「《周易古經》二卷。」

陳氏曰:呂大防微仲所錄《上、下經》,並錄《𦅸辭》《彖》《象》,隨經分上、下,為六卷。《上、下繫》二卷,《文言》《說卦》各一卷。

晁氏曰:其序云:「《彖》《象》所以解《經》,始各為一書。王弼專治《彖》《象》以為註,乃分於卦爻之下」 ,學者於是始不見完《經》,而文辭次第貫穿之意亦缺然不屬。因按古文而正之,凡十二篇,別無解釋。

晁以道《古易》十二卷。

晁氏曰:從父詹事公諱說之撰。以諸家《易》及許慎《說文》等九十五書是正其文字,且依漢田何本分《易經》上下,并《十翼》通為十二篇,以矯費氏、王弼之失。謂「劉向嘗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至蜀李譔又嘗註《古文易》,遂名曰《古易》。」

陳氏曰:「以道之說曰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自費氏始。」 孔穎達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分爻之象,各附逐爻」 ,則費氏初變古之時,猶若今乾坤,歟古經始變於費氏,而卒大亂於王弼,奈何後之儒者尤而效之?杜預分《左氏傳》於《經》,宋衷、范望散《太元測贊》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觀其初,乃如古《文尚書》遷、固《敘傳》、揚雄《法言敘篇》云爾。卷首列名氏二十餘家,文字異同,則散見於諸卦云。

巽巖李氏曰:晁氏專主北學,凡故訓多取許叔重《說文解字》、陸德明《音義》、僧一行、李鼎祚、陸希聲及本朝王昭素、胡翼之、黃聱隅輩論說,亦時采掇。呂公書,則文字句讀,初無增損。景迂則輯諸家異同,或斷以己意,有增有損。篇第則放費長公,未解輔嗣未註以前舊本,并十二篇為八篇。呂、晁各有師承,初不祖述,而其指歸則往往暗合。

晁以道《太極傳外傳》《因說》共八卷

陳氏曰:其學本康節,自言學京氏《易》。紹聖間,遇洛陽楊寶賢,得康節《二易圖》,又從其子伯溫得其遺編,始作《易傳》,名曰《商瞿傳》,兵火後失之,晚年復為此書。又有《易元星紀譜》《易規》二書,見本集中。又有《傳易堂記》,述漢以來至本朝傳授甚詳。

《漢上易集傳》《易圖叢說》共十五卷

晁氏曰:朱震子發撰。自謂其學以程頤為宗,和會邵雍、張載之論,合鄭元、王弼之學為一云。其書多采先儒之說以成,故曰《集解》,然頗舛誤。

陳氏曰:《漢上經筵表》中具述源流,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脩,穆脩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穆脩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著《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等篇。臣今以《易傳》宗和、會雍載之論,上采漢、魏、吳、晉,下逮有唐及今,包括異同,庶幾道離而復合。」 蓋其學專以王弼盡去舊說,雜以莊、老,專上文辭為非,是故其於象數頗加詳焉。序稱九卷,蓋合《說序》《雜卦》為一也。《朱子語錄》曰:「漢上《易卦》變,只變到三爻而止,於卦辭多有不通處,某更」 推盡去,方通。如《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 ,只是初剛自《訟》二移下來;《晉》「柔進而上行」 ,只是五柔自《觀》四挨上去。此等類按漢上卦變則通不得 。王弼破互體,朱子發用互體。朱子發互體,一卦中自二至五,又自有兩卦,這兩卦又伏兩卦。林黃中便倒轉推成四卦,四卦裏又伏四卦,此謂互體。這自那「風為天於上」 ,上有個艮之象來。互體自左氏已言,亦有道理。只是今推不合處多。一卦互換是兩卦,伏兩卦是四卦,反看又是兩卦,又伏兩卦,共成八卦。

梁谿《易傳內外篇》共十九卷。

陳氏曰:丞相昭武李綱伯紀撰。按序「內外篇凡二十三卷。內篇《訓釋》《上下經》《繫辭說》《序》《雜卦》并《總論》,合十卷;外篇《釋象》七,《明變》一,《訓辭》二,《類占》一,《衍數》二,合十有三卷。」 今內篇闕《總論》,外篇闕《訓辭》及《衍數》,下卷存者十卷,蓋罷相遷謫時所作。其書未行於世,館閣亦無之。莆田鄭寅子敬從忠定之曾孫,得其藏本,頃倅莆田,借鄭本傳錄。今攷《梁谿集》,紹興十三年所編,其訓辭二序,已云「有錄無書」 ,則雖其家亦亡逸久矣。豈其有序而書實未成耶?其書於辭變象占,無不該貫,可謂博矣。

《吳園易解》十卷。

陳氏曰:祕閣脩撰鄱陽張輾知常撰。卷後有《序論》五篇,《雜說》《泰論》各一篇。

「《先天易鈐》,《太極寶局》」二卷。

晁氏曰:皇朝牛師德撰。自云「傳邵雍之學於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