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6 (1700-1725).djvu/1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尚書新釋》二卷《李顒》撰。

《尚書百問》一卷。齊太學博士顧歡撰。

《尚書大義》二十卷。梁武帝撰。

《尚書百釋》三卷。梁國子助教巢猗撰。

《尚書義》三卷。《巢猗》撰。

《尚書義疏》十卷。梁國子助教費甝撰。梁有《尚書義 疏》四卷,晉樂安王友伊說撰,亡。

《尚書義疏》三十卷。《蕭察》司徒蔡大寶撰。

《尚書義注》三卷。《呂文優》撰。

《尚書義疏》七卷。

《尚書述義》二十卷。國子助教劉炫撰。

《尚書疏》二十卷。顧彪撰。

《尚書閏義》一卷。

《尚書義》三卷。劉先生撰。

《尚書釋問》一卷。虞氏撰。

《尚書文外義》一卷。顧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計》亡書,合四十一 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書之所興,蓋與文字俱起。孔子觀書周室,得虞、夏、商、 周四代之典,刪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為百篇,編而 序之。遭秦滅學,至漢,唯濟南伏生口傳二十八篇。又 河內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伏生,作《尚書傳》四十一 篇,以授同郡張生,張生授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 郡兒寬,寬授歐陽生之子,世世傳之。至曾孫歐陽高, 謂之《尚書》歐陽之學。又有夏侯都尉,受業於張生,以 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之學。勝傳從 子建,別為小夏侯之學,故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並 立,訖漢東京相傳不絕,而歐陽最盛。初,漢武帝時,魯 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其末孫惠所藏之書,字皆古文。 孔安國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與河內女 子所獻不同。又濟南伏生所誦有五篇相合,安國並 依古文開其篇第,以隸古字寫之,合成五十八篇。其 餘篇簡錯亂,不可復讀,並送之官府。安國又為五十 八篇作傳,會巫蠱事起,不得奏上,私傳其業於都尉 朝,朝授膠東庸生,謂之《尚書》。古文之學,而未得立。後 漢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 作《傳》,鄭元亦為之注。然其所傳唯二十九篇,又雜以 今文,非孔舊本,自餘絕無師說。晉世祕府所存,有《古 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 侯《尚書》並亡,濟南伏生之傳,唯劉向父子所著《五行 傳》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東晉,豫章內史梅賾始 得安國之傳奏之,時又闕《舜典》一篇。齊建武中,吳姚 興方於大桁市得其書,奏上,比馬、鄭所注多二十八 字,於是始列國學。梁、陳所講有孔、鄭二家,齊代唯傳 鄭義。至隋,孔、鄭並行,而鄭氏甚微,自餘所存,無復師 說。又有《尚書逸篇》,出於齊、梁之間,考其篇目,似孔壁 中書之殘缺者,故附《尚書》之末。

《唐書》

《藝文志》

《古文尚書孔安國傳》十三卷。

謝沈《注》十三卷。

王肅《注》十卷,又《釋駁》五卷

《范甯注》十卷。

李顒《集注》十卷,又《新釋》二卷,《要略》二卷

姜道盛《集注》十卷。

徐邈注《逸篇》三卷。

伏勝注《大傳》三卷,又《暢訓》一卷

劉向「《洪範五行傳論》十一卷。」

《馬融傳》十卷。

王肅「《孔安國問答》三卷。」

鄭元注《古文尚書》九卷,又注《釋問》四卷王粲《問田 瓊》《韓益正》。

呂文優《義注》三卷。

《伊說釋義》四卷。

顧歡《百問》一卷。

巢猗《百釋》三卷,又《義疏》十卷

費甝《義疏》十卷。

任孝恭「《古文大義》二十卷。」

蔡大寶《義疏》三十卷。

劉焯《義疏》三十卷。

顧彪《古文音義》五卷,又《文外義》一卷

劉炫《述義》二十卷。

王儉《音義》四卷。

王元度注《尚書》十三卷。

《今文尚書》十三卷。開元十四年,元宗以《洪範》「無偏 無頗」聲不協,詔改為「無偏無陂。」天寶三載,又詔集賢 學士衛包改古文從今文。

《尚書正義》二十卷。國子祭酒孔穎達、太學博士王 德韶、四門助教李子雲等奉詔譔。四門博士朱長才、 蘇德融、太學助教隋德素、四門助教王士雄、趙弘智 覆審。太尉揚州都督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左僕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