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9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二年,東巡狩,幸東郡,引酺及門生并郡縣掾史,並會 庭中。帝先備弟子之儀,使酺講《尚書》一篇,然後修君 臣之禮,賞賜殊特,莫不沾洽。

《楊震傳》: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郁,明經博 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震子秉,字叔節,少傳父業,兼明京氏《易》,博通書傳。常 隱居教授,年四十餘,乃應司空辟,拜侍御史。

秉子賜,字伯獻,少傳家學,篤志博聞。初,靈帝當受學, 詔太傅、三公選通《尚書》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 舉賜,乃侍講於華光殿中。

《劉陶傳》:陶明《尚書》《春秋》,為之訓詁,推三家《尚書》及古 文是正文字三百餘事,名曰「中文尚書。」頃之,拜侍御 史。靈帝宿聞其名,數引納之。

《虞詡傳》:詡字升卿,陳國武平人也。祖父經為郡獄吏, 案法平允,務存寬恕,每冬月上其狀,恆流涕隨之。嘗 稱曰:「東海于公高為里門,而其子定國卒至丞相,吾 決獄六十年,雖不及于公,其庶幾乎子孫何必不為 九卿邪?」故字詡曰「升卿。」詡年十二,能通尚書。早孤,孝 養祖母,縣舉順孫,國相奇之。

《荀淑傳》:子爽,字慈明,一名諝。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 《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 思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 龍,慈明無雙。」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

《杜喬傳》:「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也。」《續漢書》曰:「累祖 吏二千石。喬少好學,治《韓詩》、京氏《易》《歐陽尚書》,以孝 稱。雖二千石子,常步擔求師。」林慮,今相州縣也。 《盧植傳》:「植字子幹,少與鄭元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 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建寧中,徵為博士。熹平四年,拜 九江太守,以病去官,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時始立 太學石經文字,植乃上疏曰:『臣少從通儒,故南郡太 守馬融受古學,頗知今之《禮記》,特多回穴』。」回穴猶紆曲也「臣 前以《周禮》諸經,發起紕謬,敢率愚淺,為之解詁,而家 乏,無力供繕寫上。願得將能書生二人,共詣東觀,就 官財糧,專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得失,庶裁定 聖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於為實,而厭抑流俗,降 在小學,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並 敦悅之。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共「相 表裡,宜置博士,為立學官,以助後來,以廣聖意。」拜廬 江太守。歲餘,復徵拜議郎,與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 蔡邕、楊彪、韓說並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漢 記》。帝以非急務,轉為侍中,遷尚書。

《張奐傳》:「奐字然明,燉煌酒泉人也。父惇,為漢陽太守。 奐少游三輔,師事太尉朱寵,學《歐陽尚書》。初牟氏章 句浮辭繁多,有四十五萬言,奐減為九萬言。後轉太 常司隸校尉。王寓出於宦官,欲借寵公卿,以求薦舉, 百僚畏懼,莫不許諾,唯奐獨拒之。寓怒,因此遂陷以 黨罪,禁錮歸田里。時禁錮者多不能守靜,或死或徙」, 奐閉門不出,養徒千人。著《尚書記難》三十餘萬言,所 著銘、頌、書、教、誡、述、志、對、策、章、表二十四篇。

《黨錮傳》:「孔昱,字元世,魯國魯人也。七世祖霸,成帝時 歷九卿,封褒成侯。自霸至昱,爵位相係,其卿相牧守 五十三人,列侯七人。昱少習家學。」《家學》:《尚書 循吏傳》:「王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 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為太守陳寵功 曹,當職割斷,不避豪右,寵風聲大行,入為大司農。」 《儒林傳》:「孫期字仲彧,濟陰成武人也。少為諸生,習《京 氏易》《古文尚書》。家貧,事母至孝,牧豕於大澤中以奉 養焉。遠人從其學者,皆執經壟畔以追之。」

《儒林傳前書》云:「濟南伏生傳《尚書》,授濟南張生及千 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兒寬,寬授歐陽生之子,世 世相傳,至曾孫歐陽高,為《尚書》歐陽氏學。張生授夏 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 氏學。勝傳從兄子建,建別為小夏侯氏學,三家皆立 博士。又魯人孔安國《古文尚書》授都尉朝,朝授膠東」 庸譚為《尚書》古文學,未得立。

歐陽歙,字正思,樂安千乘人也。自歐陽生傳伏生《尚 書》,至歙八世,皆為博士。歙既傳業,而恭謙好禮讓。王 莽時,為長社宰。更始立,為原武令。世祖平河北,遷河 南都尉,後行太守事。世祖即位,遷汝南太守。推用賢 俊,政稱異跡。九年,更封夜侯。歙在郡教授數百人。視 事九歲,徵為大司徒。坐在汝南臧罪千餘萬,發覺下 獄,諸生守闕為歙求哀者千餘人,至有自髡剔者。平 原禮震年十七,聞獄當斷,馳之京師,行到河內獲嘉 縣,自繫,上書求代歙死,曰:「伏見臣師大司徒歐陽歙, 學為儒宗,八世博士,而以臧咎當伏重辜。歙門單子 幼,未能傳學,身死之後,永為廢絕。上令陛下獲殺賢 之譏,下使學者喪師資之益。乞殺身」以代歙命,書奏 而歙已死獄中。歙掾陳元上書追訟之,言甚切至。帝 迺賜棺木,贈印綬,賻縑三千匹。子復嗣,後卒,無子,國 除。

濟陰曹曾字伯山,從歙受《尚書》,門徒三千人,位至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