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8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觀,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又多識乎鳥獸草木 之名,故學者必以是始焉。然而登孔子之門者,其徒 三千。以言《詩》見取於聖人者,商賜二人。商列於文學 之科,賜之達,可以從政,孔子姑許之以可以言《詩》爾, 其他蓋未有所聞焉。則《詩》之說又何難明若此!以謂 學必始於《詩》,則自幼學之時固已習之矣。奈何後之 學者雖專門之學,終身玩其辭,而白首不能窺其奧, 何哉?孔子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詩》之作,雖 出於國史賤隸,與夫閨門婦女之口,類皆托於鳥獸 草木以吟詠其性情。觀其辭致高遠,「所以感人心而 格天意者,委曲而盡情,優游而不迫,以先王之澤猶 在,禮義之風未泯,是以言皆合於聖人之旨,非是則 刪而去之矣。」此後之學者所以明其說之為難也。嗚 呼!學《詩》者,可謂難矣!自孔子而下,深於《詩》者,蓋可以 一二數也。孔子聖人,明乎《詩》之道也;子夏、子貢則學 乎孔子而明乎《詩》之義者也;孟子則與孔子同道,明 乎《詩》之志者也。漢魯申公、楚元王交,以《詩》為倡,而知 詩之學者也。何以知其然哉?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思無邪』。」蓋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思於 無邪,則誠之至也。非誠之至,則亦何能正得失、動天 地,感鬼神,如影響之捷?故曰:「惟孔子能知詩之道也。」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而子夏言禮後於 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子貢言「有其質者,不可以 無學。」二者非深於《詩》之義,何以知禮與質相為先後, 質與學相為終始,故曰:「惟子夏子貢能知《詩》之義也。」 孟子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 是為得之。」觀「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之詩,則知詩人之 意在憫旱魃之虐而已,果黎民之無遺也哉!非略其 辭以求其志,則未有不以辭害志者,故曰:「惟孟子能 知《詩》之志也。」是數者,其所知固自有淺深,要皆有得 於《詩》焉。亡秦之餘,六籍煨燼,學者不見全經久矣。漢 興,惟魯申公、楚元王交始為之訓,其後鄭氏為之《箋》, 孔氏為之《疏》,而《詩》之學寖興焉。然而是數子者,不過 離章析句,辨其名物以名家而已。故曰:「若魯申公、楚 元王交,則知《詩》之學者也。」漢自武帝崇尚儒術,始變 高祖馬上之風,宰臣多用儒生。元、成以來,長於《詩》者, 首推匡衡、蕭望之之徒,則以詩飾其儒雅者也。其去 孔子之學蓋遠矣。荀卿號為「知信六經」,尊孔氏者,觀 其著書,輒時取詩人之辭以證其說,卒致失其本旨 者甚多,比古人之學最為疏繆。李斯學荀卿,用以相 秦,至二世而遂亡其國。蓋以經術而斷國論,要在觀 經之審,學之不善,其禍一至於此,可不慎哉!諸子有 意於學《詩》,願以孔子、孟子、子夏、子貢為之師,以求詩 人之大體,而更以荀卿為戒焉,則庶乎其有得也。

吳棫毛詩葉韻補音十卷

按棫自序詩音舊有九家唐陸德明以己見定為一家之學釋文是也所補之音皆陸氏未葉者已葉者悉從陸氏其用韻已見集韻諸書者皆不載雖見韻

《書》而訓義不同,或諸書當作此讀,而注釋未收者載 之。凡字有一義,即以一條為證;或二義三義,即以二 三條為證。若謬誤,若未盡,皆俟後之君子正而成之, 庶斯道之不墜也。

按徐蕆序吳才老棫與蕆為同里有連其祖後家同安才老登宣和六年進士第嘗召試館職不就除太常丞忤時宰斥通判泉州紹興戊辰歲蕆寓莆陽才

老所從造官識之,長髯豐頰,危冠大帶,進止閒暇,中 和溫厚之氣,睟然見於色;仁義道德之旨,藹然形於 言。蕆退而嘆曰:「古所謂君子儒者,非斯人耶?」才老從 容為蕆言。擢第後數年不求官,築室三間,中設夫子 像,古書陳前謝外事,凝神靜慮,以味古訓。是身侃侃 然,常若遊洙泗間,而揖遜乎聖賢之前後也,則其貌 之可敬愛,固有所自哉。佐泉著能名,剛直而有謀,明 恕而能斷。悍卒謀亂一郡,洶洶大恐,才老命戮數人 立定,蓋出於談笑也。其評論古人賢否優劣,如與之 並時,率能察其蘊奧。平生多著書,若《書裨傳》《詩補音》 《論語指掌考異續解》《楚辭釋音》《韻補》,皆淵源精確,而 歉然不敢自矜。曰「裨」、曰「補」、曰「續」云者,其謙可見矣。自 《補音》之書成,然後三百篇始得為詩從。而考古銘箴 誦歌謠諺之類,莫不字順音葉。而腐儒之言曰「補音 所據,多出於詩後。」殆後人因詩以為韻,不當以是韻 詩也。殆不知音韻之正本,諸字之詩聲有不可易者: 如「霾」為「亡皆切」,而當為「陵之」切者,由其以「貍」為聲;「浼」 為「每罪切」,而當為「美辨切者,由其以『免』」得聲。有為云 九切,而「賄痏」、「洧鮪」皆以有得聲,則當為羽軌切矣。皮 為蒲麋切,而「波坡」、「頗跛」皆以皮得聲,則當為蒲禾切 矣。又如「服之」為房六切,其見於《詩》者凡十有六,皆當 為蒲北切,而無與房六葉者。友之為云九切,其見於 《詩》者凡有十一,皆當作羽軌切,而無與云九葉者。以 是類推之,雖毋以他書為證可也。腐儒尚安用譊?譊 為補音引證,初甚博。才老懼其繁重,不能行遠,於是 稍削去,獨於最古者、中古者、近古者各存二三條。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