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故,忽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詩》曰:『自求多福』。在 我而已,大國何為?」其後北戎侵齊,鄭伯使忽帥師救 之,敗戎師。齊侯又請妻之。忽曰:「無事於齊,吾猶不敢。 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民其 謂我何?」遂辭諸鄭伯。祭仲謂忽曰:「君多內寵,子無大」 援,將不立,忽又不聽;及即位,遂為祭仲所逐。此《序》文 所據以為說者也。然以今考之,此詩未必為忽而作。 《序》者但見「孟姜」二字,遂指以為齊女而附之於忽耳。 假如其說,則忽之辭昏,未為不正而可刺;至其失國, 則又特以勢孤援寡,不能自定,亦未有可刺之罪也。 《序》乃以為國人作詩以刺之,其亦誤矣。後之讀者,又 襲其誤,必欲煆煉羅織,文致其罪,而不肯赦。徒欲以 徇說《詩》者之謬,而不知其失是非之正,害義理之公, 以亂聖經之本指,而壞學者之心術。故予不可以不 辯。

《狡童》,刺忽也。不能與賢人圖事,權臣擅命也。

昭公嘗為鄭國之君,而不幸失國,非有大惡,使其民 疾之如寇讎也。況方刺其不能與賢人圖事,權臣擅 命,則是公猶在位也。豈可忘其君臣之分而遽以「狡 童」目之耶!且昭公之為人,柔懦疏闊,不可謂狡;即位 之時年已壯大,不可謂童;以是名之,殊不相似。而序 於「山有扶蘇」,所謂「狡童」者,方指昭公之所美,至于此 篇,則遂移以指公之身焉,則其舛又甚,而非《詩》之本 指明矣。大抵《序》者之於《鄭詩》,凡不得其說者,則舉而 歸之于忽;文義一失,而其害於義理有不可勝言者。 一則使昭公無辜而被謗;二則使詩人脫其淫謔之 實罪,而麗於訕上悖理之虛惡;三則厚誣聖人刪述 之意以為實賤昭公之守正,而深與《詩》人之「無禮於 其君」,凡此皆非小失,而後之說者猶或主之。其論愈 精,其害愈甚,學者不可以不察也。

《無衣》,美晉武公也。武公始并晉國,其大夫為之請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詩也。

序以《史記》為文,詳見本篇。但此詩若非武公自作,以 述其賂王請命之意,則詩人所作,以著其事而陰刺 之耳。《序》乃以為美之,失其旨矣。且武公弒君篡國,大 逆不道,乃王法之所必誅而不赦者。雖曰尚知王命 之重而能請之以自安,是亦禦人於白晝大都之中, 而自知其罪之甚重;則分薄贓餌貪吏以求私,有其 重寶而免于刑戮,是乃猾賊之尤耳。以是為美,吾恐 其獎姦誨盜而非所以為教也。《小序》之陋固多,然其 顛倒順逆,亂倫悖理,未有如此之甚者。故予特深辯 之,以正人心,以誅賊黨,意庶幾乎《大序》所謂「正得失」 者,而因以自附於《春秋》之義云。

《大雅·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

「受命」,受天命也;「作周」,造周室也。文王之德,上當天心, 下為天下所歸往,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則已受命而 作周矣。武王繼之,遂有天下,亦卒文王之功而已。然 漢儒惑於讖緯,始有《赤雀丹書》之說,又謂文王因此 遂稱王而改元。殊不知所謂天之所以為天者,理而 已矣。理之所在,眾人之心而已矣。眾人之心,是非向 背,若出於一,而無一毫私意雜于其間,則是理之自 然,而天之所以為天者不外是矣。今天下之心既以 文王為歸矣,則天命將安往哉?《書》所謂「天視自我民 視,天聽自我民聽」,所謂「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 自我民明畏」,皆謂此耳。豈必《赤雀丹書》而稱王改元 哉?稱王改元之說,歐陽公、蘇氏、游氏辯之已詳。去此 而論,則此《序》本亦得《詩》之大旨,而于其曲折之意有 所未盡,已論于本篇矣。

抑衛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

此詩之序,有得有失。蓋其本例以為非美非刺,則詩 無所為而作;又見此詩之次適出於宣王之前,故直 以為刺厲王之詩;又以《國語》有左史之言,故又以為 亦以自警。以《詩》考之,則其曰「刺厲王」者失之,而曰「自 警」者得之也。夫曰「刺厲王」之所以為失者,《史記》衛武 公即位於宣王之三十六年,不與厲王同時,一也;詩 以小子目其君,而「爾、汝」之無人臣之禮,與其所謂「敬 威儀、慎出話」者自相背戾,二也。厲王無道,貪虐為甚, 《詩》不以此箴其膏肓,而徒以威儀詞令為諄切之戒, 緩急失宜,三也。詩詞倨慢,雖仁厚之君有所不能容 者,厲王之暴,何以堪之,四也。或以《史記》之年不合,而 以為追刺者,則《詩》所謂「聽用我謀,庶無大悔,非所以 望於既往之人」,五也;曰自警之所以為得者,《國語》左 史之言,一也;《詩》曰「謹爾侯度」,二也;又曰「聿喪厥國」,三 也;又曰「亦聿既耄」,四也;詩意所指,與《淇澳》所美、《賓筵》 所悔相表裡,五也。二說之得失,其佐驗明白如此,必 去其失而取其得,然後此詩之義明。今序者乃欲合 而一之,則其失者固已失之,而其得者亦未足為全 得也。然此猶自其詩之外而言之也。若但即其《詩》之 本文而各以其一說反覆讀之,則其訓義之顯晦疏 密,意味之厚薄淺深,可以不待考證而判然於胸中 矣。此又讀《詩》之簡要直訣,學者不可以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