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願之之辭耳。「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詳味此章,自見后妃處深宮之中,其安閒和易之 氣象如此,而不必以《雎鳩》比后妃也。「狼跋其胡,載疐 其尾。公孫碩膚,赤舄几几。」詳味此章,自見周公處危 疑之地,其雍容不迫之氣象如此,而不必以《狼跋》比 周公也。《三百篇》之義莫不皆然,在學者觸類而長之 耳。故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 是為得之。此孟子所以尤長於《詩》也。後世知味之學 不傳,而諸家之說不類。漢氏之初,《詩》分為四,魯詩起 申公。按《漢書》,申公與楚元王俱傳《詩》於浮丘伯。伯者, 荀卿之門人。卿所讀之詩,不知何所傳。今觀其書所 引《詩》,如「有鳳有凰,樂帝之心」之句,則其淵源自不正。 韓詩出於韓嬰,雖時見於他詩,至於經文,亦有不同, 如《逶迤》《郁夷》之類是也。《齊詩》起于轅固,今沒不復見。 惟魯人大毛公《詩》作《詁訓》,盛行於世。其後河間獻王 得以小毛公為博士。自漢以來,學者率捨三家而從 毛氏。至後漢桓、靈時,鄭康成為之注,不言名而言「氏」 者。漢氏承滅學之後,學者各專門命氏,以顯其家之 學。不謂之注而謂之「箋」者,《字林》云:「箋,表也,識也。」鄭氏 以毛公之學已得其旨,而特為之敷暢也。自是以後, 說者愈多。然梏於章句者,不足見詩人之情,而求通 一篇者,適足以戾三百篇之義。詩固有一言而終篇 詠之者,所以見其言之不足,而非有異義也;固有一 事而反覆論之者,所以見其形容之不盡,而非「有異 意也。而皆必求為之說,無乃失之鑿。故善說《詩》者,當 以無說為說,而不必求異於古人也。」張橫渠云:「《詩》之 情性,溫厚平易,今固以崎嶇求之,以艱難索之,則其 心先陿隘矣。惟平易其心,則意思廣大,此知味之學, 而觀《詩》之法也。」又云:「古人之心,止乎禮義,則能喜怒 刺怨,觀詩者亦須先自和暢。」大哉斯言!竊嘗得其說 而求于《詩》,油然自得,難以告人。學者試以心體之,禮 義自見,而又安以紛紛之說為哉!孔子云:「《詩》可以興」 者,謂其吟詠情性,足以起人之善意也;可以觀者,謂 其止乎禮義,足以知情性之正也;可以群者,謂其心 平氣和,與物無競也;可以怨者,謂其優游不迫,怨而 不怒也。舉是數者,豈泥於言語文字間所能得哉!伊 川先生嘗語人曰:「今人不曾讀書,如誦《詩》三百,授之 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哉!」是 未讀《詩》時,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既讀 《詩》後,便達於政,能專對,始是讀詩人而不為《周南》《召 南》,其猶正牆面而立。須是未讀《周南》《召南》,一似面牆, 到讀了後,便不面牆,方始有驗。嗚呼!此讀《詩》之法而 知味之學也。故子貢因理而悟《詩》,子夏因詩而悟《禮》 者也,蓋亦以是得之。

文獻通考

四家詩

石林葉氏曰:「《詩》有四家,《毛詩》最後出,而獨傳,何也?」曰: 「豈惟《毛詩》始,漢世之《春秋》《公穀》為盛,至後漢而左氏 始立,而後之盛行者獨左氏焉。禮家之學,五傳弟子 分曹教授。蓋小戴最為後出,而今之言《禮》者,惟小戴 為眾所宗。此無它,《六經》始出,諸儒講習未精,且未有 他書以證其是非,故雜偽之說可入,趙賓之《易》,張霸」 之書是也。歷時既久,諸儒議論既精,而又古人簡書 時出於山崖壁屋之間,可以為證,而學者遂得即之 以考同異,而長短精粗見矣。長者出而短者廢,自然 之理也。《六經》自秦火後,獨詩以諷誦相傳。《韓詩》既出 於人之諷詠,而齊魯與燕語音不同,訓詁亦異,故其 學往往多乖。獨毛之出也,自以源得於子夏,而其書 貫穿先秦古書。其釋「鴟鴞也」,與《金縢》合;釋「北山、烝民 也」,與《孟子》合;釋「昊天有成命」,與《國語》合;釋《碩人》、「清人」、 「黃鳥、皇矣」,與《左傳》合;而《序由庚》等六章與《儀禮》合。蓋 當毛氏時,《左氏》未出,《孟子》《國語》《儀禮》未甚行,而學者 亦未能信也。惟河間獻王博見異書,深知其精。迨至 晉、宋諸書盛行,肄業者眾,而人始翕然知其說近正。 且《左氏》等書,漢初諸儒皆未見,而《毛說》先與之合,不 謂之「源流子夏」,可乎?唐人有云:「《齊詩》亡於魏,《魯詩》亡 於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今韓氏《章句》已不存矣,而 《齊詩》猶有見者。然唐人既謂之亡,則《書》之真偽未可 知也。

東萊呂氏曰:「《魯》《齊》《韓》、毛師讀《異義》亦不同,以《魯》《齊》《韓》 之義尚可見者較之,獨《毛詩》率與經傳合,《關雎》,正風 之首,三家者乃以為刺,餘可知矣。是則毛之詩義,最 得其真也。」

詩序

《釋文》:舊說云「《關雎》,后妃之德也。」至「用之邦國焉。」名《關 雎序》,謂之小序。此以下則大序也。大序是子夏作,小 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未盡,毛更足成之。 後漢《儒林傳》衛宏從謝曼卿受學,作《毛詩序》,善得風 雅之旨,至今傳於世。

《隋志》:「先儒相承,謂《毛詩序》子夏所創,毛公及衛敬仲 更加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