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4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百五篇,其間亦未必皆可施於禮義,但存其實以為 鑒戒耳』。之三說者,何所折衷』?」愚曰:若如文公之說,則 《詩》元未嘗刪矣,今何以有諸《逸詩》乎?蓋文公每捨《序》 以言《詩》,則《變風》諸篇祗見其理短而詞哇,愚於前篇 已論之矣。但以經傳所引逸詩攷之,則其詞明而理 正,蓋未見其劣於《三百五篇》也,而何以刪之?《三百五 篇》之中,如詆其君以「碩鼠狡童」,如欲刺人之惡,而自 為彼人之辭,以陷於所刺之地,殆幾不可訓矣,而何 以錄之?蓋嘗深味聖人之言,而得聖人所以著作之 意矣。昔夫子之言曰:「述而不作。」又曰:「蓋有不知而作 之者,我無是也。」又曰:「多聞闕疑。」異時嘗舉史闕文之 語,而歎世道之不古;存夏五郭公之書,而不欲遽正 前史之闕誤,然則聖人之意蓋可見矣。蓋《詩》之見錄 者,必其序說之明白,而旨意之可攷者也。其軼而不 錄者,必其序說之無傳,旨意之難攷,而不欲臆說者 也。或曰:「今三百五篇之序,世以為衛宏、毛公所作耳。 如子所言,則已出於夫子之前乎?」曰:「其說雖自毛、衛 諸公而傳,其旨意則自有此詩而已有之矣。《鴟鴞》之 序見於《尚書》;《碩人》《載馳》《清人》之序見於《左傳》,所紀皆 與作」詩者同時,非後人之臆說也。若《序》說之意,不出 於當時作詩者之口,則鴟鴞諸章,初不言成王疑周 公之意,《清人》終篇亦不見鄭伯惡高克之跡。後人讀 之,當不能曉其為何語矣。蓋嘗妄為之說曰:「作詩之 人可攷,其意可尋,則夫子錄之,殆述而不作之意也; 其人不可攷,其意不可尋,則夫子刪之,殆」多聞闕疑 之意也。是以於其可知者,雖比興深遠,詞旨迂晦者, 亦所不廢,如芣苢「鶴鳴蒹葭」之類是也。於其所不可 知者,雖直陳其事,文義明白者,亦不果錄,如「翹翹車 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之類是也。於其可 知者,雖詞意流泆,不能不類於狹邪者,亦所不刪,如 《桑中溱洧》,「野有蔓草,出其東門」之類是也。於其所不 可知者,雖詞意莊重,一出於義理者,亦不果錄,如「周 道挺挺,我心扃扃,禮義不愆,何恤于人言」之類是也。 然則其所可知者何?則《三百五篇》之序意是也。其所 不可知者何?則諸逸詩之不以序行於世者是也。歐 陽公《詩譜補亡後序》曰:「後之學者,因跡前世之所傳 而較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使徒抱焚餘殘脫之經,倀 倀然於去聖千百年之後,不見先儒中間之說,而欲 特立一家之論,果有能哉?此說得之。蓋自其必以為 出于衛宏、毛公輩之口,而先以不經之臆說視之,於 是以特立之己見,與之較短量長於辭語工拙之間, 則祗見其齟齬而不合,疏繆而無當耳。夫使序《詩》之 意,

果不出於作詩之初,而皆為後人臆度之說,則比 興諷詠之詞,其所為微婉幽深者,殆類東方朔「聲謷」 「凥高」之隱語,蔡邕「黃絹」「幼婦」之廋詞,使後人各出其 智以為猜料之工拙,恐非聖經誨人之意也。或曰:「諸 《小序》之說固有舛馳鄙淺而不可解者,盡信之可乎?」 愚曰:「《序》非一人之言也,或出於國史之采錄,或出於 講」師之傳授,如《渭陽》之「首尾異說」,《絲衣》之兩義並存, 則其舛馳固有之,擇善而從之可矣。至如其辭語之 鄙淺,則序所以釋經,非作文也,祖其意足矣,辭不必 玩也。夫以夫子之聖,猶不肯雜取諸逸詩之可傳者, 與《三百五篇》之有序者並行,而後之君子乃欲盡廢 《序》以言《詩》,此愚所以未敢深以為然,故復摭述而不 作「多聞闕疑」之言,以明孔子刪《詩》之意,且見《古序》之 尤不可廢也。

論歐詩解

晁氏曰:歐公解《詩》,毛、鄭之說已善者,固為之不改,至 於質諸先聖則悖理,考於人情則不可行,然後易之, 故所得比諸儒最多。但平日不信符命,嘗著書以《周 易》《河圖》《洛書》為妖妄,今又以《生民》《元鳥》、之詩為怪說。 蘇子瞻曰:「帝王之興,其受命之符,卓然見於《詩》《書》者 多矣,《河圖》《洛書》《元鳥》《生民》之詩,豈可謂誣也哉!恨學」 者推之太詳,流入讖緯,而後之君子亦矯枉過正,舉 從而廢之,以為王莽、公孫述之流,緣此作亂。使漢不 失德,莽、述何自起而歸罪三代受命之符?亦過矣。

辨鄭夾漈詩傳

《毛詩》自鄭氏既箋之後,而學者篤信康成,故此詩專 行,三家遂廢。《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隋、唐之世, 猶有《韓詩》可據。迨五代後,《韓詩》亦亡,至今學者只憑 毛氏,且以《序》為子夏所作,更不敢擬議。蓋事無兩造 之辭,獄有偏聽之惑。今作《詩辨妄》六卷,可以見其得 失。陳氏曰:「《辨妄》者,專指毛、鄭之妄,謂《小序》非子夏所」 作可也,盡削去之,而以己意為之《序》,可乎?樵之學雖 自成一家,而其師心自是,殆孔子所謂「不知而作」者 也。

按:夾漈專詆《詩序》,晦菴從其說。所謂「事無兩造之辭, 則獄有偏聽之惑」者,大意謂《毛序》不可偏信也。然愚 以為譬之聽訟,《詩》者,其事也;齊、魯、韓、毛則證驗之人 也。《毛詩》本書具在,流傳甚久,譬如其人親身到官,供 指詳明,具有本末者也。齊、魯、韓三家本書已亡,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