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五十九卷目錄

 詩經部藝文三

  題吳才老毛詩葉韻補音  明陳鳳梧

  前題           許宗魯

  題呂東萊家塾讀詩記    顧起元

 詩經部藝文四

  周詩          晉夏侯湛

  補亡詩六首         束晳

  毛詩詩           前人

  七月流火         唐敬括

  白露為霜          顏粲

  前題            徐敞

  鶴鳴九皋          陳季

  振振鷺           李頻

  六詩           僧齊己

  補新宮       丘光庭

  補茅鴟        前人

  召赴資政殿聽讀詩義感事 宋吳沖卿

  次韻吳沖卿召赴資政殿聽讀詩義感事

               王安石

  經筵講詩徹章進詩      樓鑰

  讀毛詩         金郭邦彥

  奉旨講賓之初筵     明汪廣洋

  補亡詩          朱載堉

  豳風            楊爵

  詠二南          金九疇

經籍典第一百五十九卷

詩經部藝文三

《題吳才老毛詩葉韻補音》
明·陳鳳梧

盈天地間物凡有形必有聲,乃自然之理也。仰觀於 天,若雷霆之號令,風雨之吹噓;俯察於地,若江河之 衝激,鳥獸之嗥鳴。無不有聲,亦無不有韻。況人靈於 萬物,參乎三才,其言之出,自中五聲,而文字又聲之 精者。故上古聖人制為律呂,以諧五聲,使咸協音韻, 可以被之管弦,用之家鄉邦國。其極至於動天地,感 鬼神,而致雍熙泰和之盛,良有以也。《詩》三百篇之有 韻,固不待言矣。若夫《易》之「爻象彖繫」,《書》之「明良、賡歌」, 《儀禮》之「祀醮嘏辭」,《春秋左傳》之𦅸辭歌諺,句語短長, 率皆協韻。雖或出於旁通假借,而實合乎音律之自 然,不及《國語》《史》《漢》、老、莊、荀、揚、韓、歐諸子。其敘述之詞, 間出韻語,亦皆脗合。世變既遠,經生學子役於詞賦 聲偶,雖讀其書而不知其韻,識者病之。宋儒吳才老 博學好古,迺采輯古經傳子史協韻分為四聲,各釋 其音義,彙成一書,名曰《韻補》。其援引該博,考據精當, 誠有功於文字之學。晦庵先生作《詩集傳》,悉本其韻, 以協三百篇之旨,其見信於大儒,蓋不苟也。嘉興郡 舊有刻板,歲久漫漶,毀而未完,而習舉業者復視之 為長物,是以無傳焉。予讀書中祕時,見同館胡世臣 購得一本,嘗假而錄之,僅得其音,而不及悉其義,久 而亡失。後宦游中外,往往求諸縉紳間,未得也。正德 己卯,予以服闋北上,道經三衢,會提學憲今光祿劉 公德夫論及書籍,德夫曰:「方伯何公道亨藏有善本, 欲刻」之以傳。比至錢塘,首訪何公,遂假其書,閱之不 啻如獲拱璧,公因囑予序之。既而公以入覲未及梓, 頃擢大中丞巡撫河南,保釐之暇,迺成厥志焉。伻來 以書速序,予既辭不獲,迺述《韻補》之源流暨重刻之 顛末,以引諸篇端,使四方學者知是書之不易得,不 可以忽焉而不之究心也。公名天衢,楚之道州人。與 予同舉弘治丙辰進士,歷官中外,風節才望,推重同 時,而力學稽古,汲汲不倦。觀於斯刻,足以見其志之 所存矣。

《前題》
許宗魯

余少受時於家庭,誦而不協,竊有疑。謂詩者,宮徵之 所諧也,管弦之所被也,豈宜乖刺正音,而附載葉韻, 不知所本。續檢它書,知有所謂《韻補》者,力求罕值。比 習業翰館,見同館出抄本,然又簡略過甚,字存其音, 引據全闕,讀之滋惑焉。及按吳中,乃從都太僕所獲 嘉禾舊刻,歲遠楮蠹,十僅存其九,《文》《真》二韻又復錯 簡不分,乃重假楊儀部所藏,參伍以校,間有補裨,而 書人脫繆,失其本真,復不可讀。乃又屬校於吳士皇 甫生,亦有反正而未完也。及按宣城,謀於同年梅氏, 梅氏力贊之,遂相與覆校。於是稽諸載籍,殫力仇正, 猶未慊於余心。魯嘗聞之,韻者《詩》之矩也;字者韻之 原也。矩敗則物廢,原別則派乖。夫字不苟作,至理寄 焉;韻不苟葉,至龢宰焉。倘事其龢而弗基諸理,弗龢 也;基諸理而弗探其文,弗理也。今茲之韻,以復古也。 乃顧載以俗文,俾理龢所基,昧不可講。將龢其聽,先 蒙其視焉,此何用耶?於是頗原六書本文,以正俗體 之害義者,而《韻補》稍可觀矣。然傳錄易偽,學士觀復, 乃鋟於木工,凡再月乃卒。厥書既出,以授於人。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