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0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八十卷目錄

 春秋部彙考十四

  東山經籍考春秋

經籍典第一百八十卷

春秋部彙考十四

東山經籍考

《春秋》

《春秋古經》十二篇。

《周禮小宗伯注古文春秋經》「公即位為公即立」 疏云:「《春秋古經》,是此古文經所藏之書,文帝除挾書律,此本然後行於世。」

《史記吳世家》:「余讀《春秋》古文。」 服虔注《左氏》云:「古文篆書,一簡八字。」

《漢班固志》云:「《古經》十二篇。」

李燾《古經序》曰:「『昔司馬遷言《春秋》文成數萬』,張晏曰:『《春秋》才萬八千字』,遷誤也。今細數之,更闕一千四百二十八字。字數最易見者,尚爾諸誤,何況聖人筆削之旨乎?余鄉所謂心以為是者眾,未必以為是也。亦惟纂例考校,從其有義理者耳。茲第刻《春秋》純經,庶學之相與盡心焉。仍用漢志舊名,題曰《春秋古經》」 ,十「二公各為一篇。」

馬端臨曰:「《春秋》古經,雖《漢藝文志》有之,然夫子所修之《春秋》,其本文世所不見,而自漢以來所編古經,則俱自三《傳》中取出經文,名之曰正經耳。然三《傳》所載經文多有異同,則學者何所折衷?三子者以當時口耳所傳授者各自為傳,又以其意之欲增益者攙入之,後世諸儒復據其見於三子之書者,互有所左右」 而發明之,而以為得聖人筆削之意於千載之上,吾未之能信也。

又曰:「《易》有《彖》《象》,本與卦爻為二,而王弼合之。《詩》《書》有《序》,本與經文為二,而毛萇、孔安國合之。《春秋》有三傳,亦本與經文為二,而治三傳者合之。先儒務欲存古,於是取其已合者復析之,命之曰古經。然《彖》《象》之與卦爻,《序》之與經,毛、孔、王三公雖以之混為一書,尚未嘗以己意增損於其間,苟復析之,即古人之舊矣。獨」 《春秋》一書,三傳各以其說與《經》文參錯,而所載之《經》文又各爭異。蓋事同而字異者,及邾儀父「盟于蔑」 、「于昧」 之類是也;事字俱異者,「尹氏」 、「君氏」 之類是也。元未嘗書其事而以意增入者,「孔丘生」 、「孔丘卒」 之類是也。然則自三傳中所取出之經文,既有爭異,又有增益,遽指以為夫子所修之《春秋》,可乎?然擇其若可信者而言之,則《左氏》為優,何也?蓋《公羊》《穀梁》直以其所作《傳》文攙入正經,不曾別出,而《左氏》則《經》自經而傳自傳。又杜元凱《經傳集解敘文》以為「分《經》之年相附」 ,則是《左氏》作《傳》之時,《經》文本自為一書,至元凱始以《左氏傳》附之經文各年之後,是《左氏傳》中之《經》文,可以言古經矣。然獲麟而後引《經》,以至「仲尼卒」 ,則分明增入。杜注亦自以為《春秋》本終於獲麟,弟子欲記聖師之卒,故採《魯史記》以續夫子之經而終於此。然則既續之於獲麟之後,寧保其不增益之於獲麟之前,如《公》《穀》所書「孔子生」 之類乎?是亦未可盡信也。

《春秋經》十一卷。

《漢志》云:「經十一卷,公羊、穀梁二家。」

王應麟《考證》云:「《詩正義》,漢初為傳訓者皆與《經》別行,三《傳》之文不與經連,故石經書《公羊傳》皆無經文。」

《左傳》三十卷。

《漢志》:「《左氏傳》三十卷。左丘明,魯太史。」

劉歆《移博士書》曰:「左丘明好惡與聖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穀在七十子後,傳聞之與親見,其詳略不同。」

杜元凱曰:「左丘明受經於仲尼,以為《經》者,不刊之書也。《傳》直言其歸趣而已。」

《考證》曰:漢初出張蒼之家。文帝時,賈誼為訓詁,授趙人貫公。太史公《十二諸侯年表序》云:「孔子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平帝時,始立學官。

《公羊傳》十一卷。

《漢志》:「《公羊傳》十一卷。公羊子,齊人。師古曰:名高。」 《考證》:戴宏序云:「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子平,平傳與子地,地傳與子敢,敢傳與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共弟子齊人胡母子都著於竹帛。」 《儒林傳》:「胡母生為景帝博士,與董仲舒同業齊之言《春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