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0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皆未成書,特相授受於一時講師之口。說者謂孔子 當定、哀世,多微婉,其辭復祕,不以教人,故諸弟子言, 人人殊異。然自孔子後,一廢於戰國、嬴秦之亂。漢初 學者區區收補,意其焚殘亡脫之餘,不藏之屋壁,必 載之簡冊,非徒出口入耳而已,又況《春秋》之文數萬, 獨以口相授受,庸詎知不有訛謬者乎?濟南伏生治 《尚書》,上使掌故晁錯往受之,僅一女子,述其老耄之 語,世謂「生齊人」,齊語多艱澀,故今書文亦難屬讀。然 古人之作書,非齊人也,奈何若是?是則《公羊》齊學,《穀 梁》魯學,非二氏誤也,學二氏者誤也。且孔子又何嘗 當定、哀世多微辭哉?苟曰微辭以辟禍,《春秋》不必作 矣。況定、哀又孔子所見之世也,自所聞所傳聞之世, 一切褒之貶之,且及其父祖當世,而輒微之,吾恐非 聖人意也。聖人豈避嫌者哉?不然,亂臣賊子僅誅其 既死,篡弒奪攘無愧於當世,是又豈吾聖人之意哉? 《春秋》之作,未始祕不以教人。西狩之三年,孔子卒矣。 《論語》《禮記》諸弟子之問答,殆無一言以及之,得其義 者蓋寡矣。然而《左氏》約經以作《傳》,下訖魯悼知伯之 誅,序《春秋》後也。若其說晉王接,則謂別是一書,意者 當西漢末與《公》《穀》二家爭立博士,故又雜立凡例,廣 采他說以附於經,是豈《左氏》舊哉?今黃子舉之皆是 也。昔者晉劉兆嘗以《春秋》一經,而三家殊塗,乃取《周 官》調人之義,作《春秋調人》七萬餘言。夫調人之職,掌 司萬民之讎而諧和之。為《春秋》者,亦欲令三家勿讎, 將天下之理不協於克一,而後世之議且容其潛藏 隱伏於胸中也,何以調人為哉?故唐啖助、趙匡,近世 劉敞於傳有所去取,咸自作書,而今黃子又嗣為之, 可謂聞風而興起者矣。非必曰「此有所短,彼有所長, 去其所短,則見其所長者,固可取也。不然,盡去三家 之傳,而獨抱聖人之經,且自以為必得聖人之心者, 吾又不信也。」此則黃子之意也。

陳深讀春秋編十二卷

按經解序宋元之際吳中多老師宿儒若俞石澗琰陳清全深俞邦亮元燮湯思言彌昌王子英元杰皆精究群經咸有撰著石澗之大易會通一百三十卷

又為《集說》十卷,而他如經傳考證、《讀易須知》、卦爻象 占分類不與焉。清全於《易》,於《詩》、於《春秋》皆有編。自宋 社既屋,即謝去舉業,沈潛問學,淹貫遺經,閉門教授。 鄭元祐稱其年登耄耆,生識先軰,著書立言,咸造底 蘊,良有然矣。《讀春秋編》十二卷,原本左、胡,采摭諸說, 深有益於學者。偶獲元槧本,為加校勘而屬之梓。先 生字子微,世為吳人。元天曆間,奎章閣臣以能書薦, 匿不肯出,別號「寧極。」所著詩文名《寧極齋稿》。子直,字 叔方,有孝行,能繼父業,以「慎獨」名其齋。蓋父子皆吳 隱君子也。

程端學春秋本義三十卷

按端學自序孔子何為修春秋明禮義正名分辨王伯定夷夏防微慎始斷疑誅意其書皆天下國家之事其要使人克己復禮而已三代盛時禮義明名分

正,上明下順,內修外附,民志既安,姦偽不作。孔子生 乎此時,《春秋》無作也。周綱墮,諸侯縱,大夫專,陪臣竊 命,四夷內侵,人道悖於下,天運錯於上,災異薦臻,民 生不遂。孔子既不得出而正之,則定《詩》《書》,正《禮》《樂》,贊 《周易》,而常道著矣。復修《春秋》,即事以立教,而其所書 皆非常之事。人知其事之非常,則常道有在。夫知非 常,則知己之所當克;知常道有在,則知禮之所可復。 故《春秋》不書常事,屬辭比事,使人自見其義而已。孟 子曰「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此之謂也。 若邵子謂「錄實事而善惡形於其中」,朱子謂「直書其 事而善惡自見」者,蓋有以識夫筆削之意。若董子謂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者,又此《經》之大 旨也。三傳者之作,固不可謂無補於《經》也,然而攻其 細而捐其大,泥一字而遺一事之義,以日月、爵氏、名 字為褒貶,以抑揚、予奪、誅賞為大用,執彼以例此,持 此以方彼,少不合,則輾轉生意,穿鑿附會,何、范、杜氏 又從而附益之,聖人經世之志泯矣。後此諸儒,雖多 訓釋,大凡不出三家之緒,積習生常,同然一辭,使聖 人明白正大之經,反若晦昧譎怪之說,可歎也已。幸 而啖叔佐、趙伯循、陸伯沖、孫大山、劉原父、葉石林、陳 岳氏者出,而有以辨三《傳》之非。至其所自為說,又不 免褒貶凡例之敝,復得呂居仁、鄭夾漈、呂朴鄉、李秀 巖、戴岷隱、趙木訥、黃東發、趙浚南諸儒,傑然欲埽陋 習而未暇致詳也。端學之愚,病此久矣。竊嘗采輯諸 《傳》之合於《經》者,曰《本義》,而間附己意於其末,復作《辨 疑》,以訂三《傳》之疑似,作《或問》,以校諸儒之異同。二十 年始就,猶未敢取正於人。蓋以此經之大,積敝之久, 非淺見末學所能究也。嘗謂「讀《春秋》者,但取《經》文平 易其心,研窮其歸,則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之義,小大 相維、首尾相應,支離破碎、刻巧變詐之說,自不能惑。 聖人惻怛之誠,克己復禮之旨,粲然具見,而鑒戒昭 矣。」則是編也,雖於經濟心法不敢窺測,然知本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