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0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所嗟痛也。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闕,苟因陋就 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詞,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 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將有 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原; 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 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謂《左 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今聖上德通神明,繼統揚 業,亦閔文學錯亂。學士若茲,雖昭其情,猶依違謙讓, 樂與與君子同之。故下明詔,試《左氏》可立,不遣近臣, 奉旨銜命,將以輔弱扶微,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 得廢遺。今則不然,深閉固距,而不肯試,猥以不誦絕 之,欲以杜塞餘道,絕滅微學。夫可與樂成,難與慮始, 此乃眾庶之所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且此數家之 事,皆先帝所親論,今上所考視,其古文舊書,皆有徵 驗,外內相應,豈苟而已哉!夫《禮》失求之於野,古文不 猶愈於野乎?往者博士《書》有歐陽,《春秋》《公羊》,《易》則施、 孟,然孝宣皇帝猶廣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 尚書》,義雖相反,猶並置之。何則?與其過而廢之也,寧 過而立之。《傳》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志其 大者,不賢者志其小者。」今此數家之言,所以兼包大 小之義,豈可偏絕哉?若必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 違明詔,失聖意,以陷于文吏之議,甚為二三君子不 取也。」其言甚切,諸儒皆怨恨。是時,名儒光祿大夫龔 勝以歆移書上疏,深自罪責,願乞骸骨罷。及儒者師 丹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亂舊章,非毀先帝所立。 上曰:「歆欲廣道術,何以為非毀哉?」歆由是忤執政,為 眾儒所訕,求出補吏,為河內太守。 按《儒林房鳳傳》: 「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奏除補長史,薦鳳明經通達, 擢為光祿大夫,遷五官中郎將。時光祿勳王龔以外 屬內卿,與奉車都尉劉歆共校書,三人皆侍中。歆白 《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納之,以問諸儒,皆不對。歆於是 數見丞相孔光,為言《左氏》以求助,光卒不肯。」唯鳳、龔 許歆,遂共移書責讓太常博士。

平帝元始 年立左氏春秋博士

按《漢書平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贊》:「自武帝立五 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 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 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初書唯有《歐陽 禮》,后易楊《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復立《穀梁春秋》, 平帝時又立《左氏春秋》。所以罔羅遺失,兼而存之,是 在」其中矣。

後漢

光武帝建武 年立春秋二家博士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 按《章帝本紀》,建初四 年詔曰:「建武中,復置《顏氏》、嚴氏《春秋》《大小戴禮》博士。 此皆所以扶進微學,尊廣道藝也。」 按《徐防傳》,「漢承 嬴秦,經典廢絕,本文略存,或無章句。收拾遺缺,建立 明經,博徵儒術,開置太學。孔聖既遠,微旨將絕,故立 博士十有四家。」

《漢官儀》曰:「光武中興,恢弘稽古,《易》有施孟、梁丘賀京房,《書》有歐陽和伯、夏侯勝建,《詩》有申公、轅固、韓嬰,《春秋》有嚴彭祖、顏安樂,《禮》有戴德、戴聖,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選有聰明威重一人為祭酒,總綱領也。」

建武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見於雲臺,議立《左 氏春秋》博士。范升、陳元等上疏奏辨。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 按《范升傳》,時尚書令 韓歆上疏,欲為《費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詔下其議, 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見於雲臺。帝曰:「范博士 可前平說。」升起對,遂與韓歆及太中大夫許淑等互 相辨難,日中迺罷。升退而奏曰:「臣聞主不稽古,無以 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陛下愍學微缺,勞心經藝, 情」存博聞,故異端競進。近有司請置京氏《易》博士,群 下執事,莫能據正。京氏既立,費氏怨望;《左氏春秋》復 以比類,亦希置立。京、費已行,次復高氏《春秋》之家,又 有騶、夾。如令《左氏》、費氏得置博士,高氏騶夾,五經奇 異,並復求立,各有所執,乖戾分爭。從之則失道,不從 則失人,將恐陛下必有厭倦之聽。孔子曰:「博學約之, 弗叛矣夫!」夫學而不約,必叛道也。顏淵曰:「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孔子可謂知教,顏淵可謂善學矣。老子曰: 「學道日損。」損,猶約也。又曰:「絕學無憂」,絕末學也。今費、 左二學,無有本師,而多反異,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 京氏雖立,輒復見廢。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詩》《書》 之作,其來已久。孔子尚周流游觀,至于知命,自衛反 魯,迺正《雅》《頌》。今陛下草創天下,紀綱未定,雖設學官, 無有弟子。《詩》《書》不講,《禮》《樂》不修,奏立左費,非政急務。 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傳》曰:「聞疑傳疑,聞信傳 信,而堯、舜之道存。」願陛下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 所信,以示反本,明不專己。天下之事所以異者,以不 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也』。」又曰:「正其本,萬事 理,五經之本,自孔子始。謹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