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2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學士。附張士衡傳

蓋文達,冀州信都人。博涉前載,尤明《春秋》、三家。 尹愔父思貞,字季弱,明《春秋》,擢高第,常受學於國子 博士王道珪,稱之曰:「吾門人多矣,尹子叵測也。」 啖助,字叔佐,趙州人,後徙關中,淹該經術。天寶末,調 臨海尉、丹陽主簿。秩滿屏居,善為《春秋》,考三家短長 縫。漏闕,號《集傳》,凡十年乃成,復攝其綱條為例,統 其言。孔子修《春秋》,意以為夏政忠。忠之敝野,商人承 之以敬;敬之敝鬼,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僿?救僿莫 若忠。夫文者,忠之末也。設教於本,其敝且末;設教於 末,敝將奈何?武王、周公承商之敝,不得已用之。周公 沒,莫知所以改,故其敝甚於二代。孔子傷之曰:「虞夏 之道」,寡怨於民;商周之道,不勝其敝。故曰:「後代雖有 作者,虞帝不可及已。」蓋言唐虞之化,難行於季世,而 夏之忠,當變而致焉。故《春秋》以權輔用,以誠斷禮,而 以忠道原情,云不拘空名,不尚「介,從宜捄亂,因時 黜陟。古語曰:『商變夏,周變商,《春秋》變周』。而《公羊子》亦 言:『樂堯舜之道,以擬後聖』。是知《春秋》用二帝三王法, 以夏為本,不壹守周典明矣。」又言:「幽、厲雖衰,雅未為 風。逮平王之東,人習餘化,苟有善惡,當以周法正之。 故斷自平王之季,以隱公為始,所以拯薄勉善,捄周 之敝,革禮之失也。」助愛公、穀二家,以《左氏》解義多謬, 其書乃出於孔氏門人。且《論語》孔子所引,率前世人, 老彭、伯夷等類,非同時而言。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丘明者,蓋如史佚遲任者。又《左氏傳》《國語》,屬綴不倫, 序事乖刺,非一人所為。蓋《左氏》集諸國史以釋《春秋》, 後人謂《左氏》便傅著丘明,非也。助之鑿,意多此類。助 門人趙匡、陸質,其高弟也。助卒,年四十七。質與其子 異裒錄助所為《春秋集註總例》,請匡損益,質纂會之, 號《纂例》。

大曆時,助匡質以《春秋》,施士旁以《詩》,仲子陵、袁彝、韋 彤、韋茝以《禮》,蔡廣成以《易》,強蒙以《論語》,皆自名其學, 而士旁子陵最卓異。士旁,吳人,兼善《左氏春秋》,以二 經教授,繇四門助教為博士,秩滿當去,諸生封疏乞 留。凡十九年,卒于官,弟子共葬之。士旁撰《春秋傳》,未 甚傳。後文宗喜經術,宰相李石因言士旁《春秋》可讀。 帝曰:「朕見之矣。穿鑿之學,徒為異同,但學者如浚井, 得美水而已,何必勞苦旁求,然後為得耶?」

許康佐為翰林侍講學士,與王起皆為文宗寵禮。帝 讀《春秋》,至閽弒吳子餘祭,問:「閽何人耶?」康佐以中官 方彊,不敢對,帝嘻笑。罷後觀書蓬萊殿,召李訓問之, 對曰:「古閽寺小宦人也。君不近刑,臣以為輕死之道, 孔子書之以為戒。」帝曰:「朕邇刑臣多矣,得不慮哉?」訓 曰:「列聖知而不能遠,惡而不能去。陛下念之,宗廟福 也。」於是內謀剪除矣。康佐知帝指。因辭疾罷為兵部 侍郎。

《文藝傳》:「劉允濟遷著作佐郎,采魯哀公後十二世接 戰國,為魯後,《春秋》獻之遷左史。」舊唐書云撰二十卷表上之 《舊唐書裴行儉傳》:「行儉子光庭,引壽安丞李融、拾遺 張琪、著作佐郎司馬利賓等,令直弘文館,撰《續春秋 傳》。上表請以經為御撰,而光庭等依左氏之體,為之 作傳。上又手制褒賞之。」

《高霞寓傳》:「霞寓少讀《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好大言, 頗以節概自許。」

《路隨傳》:「隨父泌,少好學,通五經,尤嗜《詩》《易》《左氏春秋》, 能諷其章句,皆究其深旨。」

《陸質傳》:「質有經學,尤深《春秋》,著《集註春秋》二十卷。」 《宇文籍傳》:「籍父滔,少好學,尤通《春秋》。」

《劉蕡傳》:「蕡博學善屬文,尤精《左氏春秋》。」

《李德裕傳》:「幼有壯志,苦心力學,尤精《左氏春秋》。」 《鄭肅傳》:「肅能為古文,長於經學。左丘明疑議,博士以 下必就肅決之。」

《孝友傳》:陸南金祖士季,從同郡顧野王學《左氏傳》。 《儒學傳》:「徐文遠家貧無以自給,日閱書於肆,博覽五 經,尤精《春秋左氏傳》,時人稱文遠之《左氏》為一時之 最。文遠所講釋,多立新義,先儒議論,皆定其是非,然 後詰駁諸家,又出己意,博而且辨。撰《左傳音》三卷,《義 疏》六十卷。」

張後引以學行見稱太宗就授春秋《左氏傳》。

蕭德言博涉經史尤精左氏《春秋傳》高宗為晉王詔 德言受經講業及升春宮仍兼侍讀。

王元感時雖年老,猶能燭下看書,通宵不寐。長安三 年,表上其所撰《春秋振滯》二十卷,請官給紙筆,寫上 祕書閣。詔令弘文、崇賢兩館學士及成均博士詳其 可否。

陸質七代祖澄,仕梁為名儒。世居吳,明《春秋》,師事趙 匡,匡師啖助,質盡傳二家學。憲宗為太子,詔侍讀,質 病甚,為臨問加禮。

《文學傳》:「蔡允恭有風采,善綴文,撰《後梁春秋》十卷。」 《北夢瑣言》:「大中時,工部尚書陳商立漢文帝廢喪議, 立《春秋左傳學議》,以孔聖修經,褒貶善惡,類例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