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特言周者,以辨夏商焉耳。二書之教,使人知有消息

之數,吉凶之象,則守謙以防虧,作善以消譴;知有上 下之分,高卑之勢,則循理以避偽,由義以歸正。然後 號令者順而典謨之書行,吟詠者樂,而《雅》《頌》之詩作, 則聖人何俟于《春秋》哉!二書之教不行,然則《三頌》之 次,聖人以《魯》望周,周不可望也;以《啇》戒周,周不可戒 也。聖人始即書之,後絕之以《秦誓》焉,然則《春秋》安得 而不作耶?古今聖人立政造事,追復成周之法,五經 之文,已得先生巨儒訓而發之,分布儒林之官,造成 多士。五經之教,固有先後之序,緩急之勢,則《周官》之 書,豈可緩哉?聖人以道寓之法,法之中微妙存焉。後 世俗學,止于區區之誦數,溺其才識,則此書以陰謀 見待「於或者」,何其不幸也。

林之奇周禮議義三十九卷

按之奇自序無體之禮冥於天地之自然而聖人制禮所以立無體之用也夫禮自外作本在於內雖有不易之道而外必盡其可陳之法是以其法之在度

「數也。貴賤有位,先後有序,多寡有數,遲速有時。君子 知之于內,足以安性命之情;眾人由之于外,足以觀 性命之理,此《禮》之大體也。方其莫之為而常自然之 時,人含其聰而天下不侵,人含其明而天下不累,則 禮亦何所用哉?」此莊周制禮不仁之說,謂澆淳散樸, 去性而從心,耳營鐘鼓管籥之音,目逐青黃黼黻之 美,與接為交,往往萬緒起矣,而倫物不至于淆亂,則 謂禮之教,其得已乎!聞之曰:禮者于時當夏,乃萬物 舒暢蔚蒸之時,則禮者聖人之不免也。蓋聖人之神 不與人同憂,而聖人之德早與民同患。故周公制法 度于一日之間,以厚天下之風俗,其本如此。雖然,道 有升降,時有損益。故以義制禮者,雖昔之所餘,而今 或制作而不疑;以義變禮者,雖創造于前,而後或因 革以為便。則《周禮》之為書,豈特周公之力哉!《易》曰:「亨 者嘉之會,天之禮也。」又曰:「嘉會足以合禮,人之禮也。」 三代之禮,天道人事備于周,上致其隆,下致其殺,中 處其中,則是時也,崇天卑地,分群偶物,而不失其統 也。大鵬之能高,斥鷃之能小,椿木之能長,朝菌之能 短,各以順受其正,豈有他哉?後世言禮,昧於經之大 體,則徇常者或病其高闊,好大者乃患於卑近,又豈 知夫高闊所以立天下之本,卑近所以盡天下之事 歟?楊子曰:「禮,體也。」禮不備不足以為人。故謹其名,嚴 其數,則雖貴至戴璧之天子,賤至橫目之庶人。其衣 裳飲食之纖悉,聲音藻色之等威,皆事為之制,典為 之防,則尊無逼下之嫌,卑無僭上之失者,乃《周禮》之 所載王業也。《禮》文存於經,獨《周禮》為全書,惟其傳不 明,故學者嘗憂其難知。世有人焉,乃訓而發之,而聖 人之德大略具矣。《傳》曰:「先王訓制禮,必有主也,故以 述而富學。」今既學者相與而學之,而未知者,以俟切 磋焉。

《胡銓周禮傳》
十二卷

按銓自序臣聞六經之道同歸二禮相為表裡其來尚矣考王制而知六官之備考月令而知太史保章氏馮相氏之精考曾子問雜記及間傳四制而知司

服之等,考《文王世子》而知大胥之教,考《禮運》《禮器》而 知大宗伯之位,考《郊特牲》而知封人、牧人、牛人之分, 考《內則》而知師氏之制,考《玉藻》而知典瑞之則,考《明 堂位》而知朝士、司儀之別,考《大傳》而知肆師之職,考 《少儀》而知巾車、典路、車人之別,考《學記》而知大司樂、 成均之法,考《樂記》而知大胥、小胥之律,考《大記》而知 勸防之嚴,考《祭法》《祭義》《祭統》而知《鬱人》《鬯人》典禮之 經,考《經解》而知太師六經六德之本,考《哀公問昏義》 而知媒氏之源,考仲尼燕居社郊嘗禘而知小宗伯 之儀,考孔子閒居五至之義而知樂師之意,考《坊記》 而知《秋官》《環人》之衛,考《中庸》而知大司徒中和之教, 考《表記》《卜筮》而知《龜人》《筮人》之敬,考《緇衣》絲綸之言, 而知內史、外史之書;考《深衣》規矩準繩而知輪人之 度,考《投壺》之弦,而知樂師霾首之奏;考《儒行》,而知司 諫德行道藝之尊;考《大學》正心而知弓人無郊之諭, 考《冠義》而知棄師之等,考《鄉飲》而知酒正之德,考《射 義》而知《司裘》之鵠,考《燕義》而知《秋官》諸子之職掌,考 《聘義》而知玉府之藏。「故曰『二禮相為表裡也』。」前賢論 學之源,謂「江出汶,至於溝渠所并,大川三百,小川三 千,然後往而與洞庭、彭蠡同波,下而與南溟、北海同 味。又如禹治水,知脈絡開塞,而至於九州滌源,四海 會同者也。」竊觀大川、小川之說,生於《曲禮》「三百威儀」 「三千」之說。然二禮條分貫別,亦豈止三百、三千而已 哉!而其旨意脗合,相為表裡,端若脈絡交通,四海會 同而不殊,誠有味乎其言之也。臣既為《易》《春秋》《禮記》 《傳》,又覃思周,凡十有餘年,僅成《集解》。嘗以謂韓愈 闢邪說,欲尊《六經》,而邪說卒不能革;歐陽修欲刪去 《九經緯書》,而異端故在。臣之區區,欲卒韓、歐之業,而 學術膚淺,志苦心勞,徒益蕪累,終莫能探賾發潛。重 念昔之賢士,伸於知己。臣自癸未夏迄辛卯秋,四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