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5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對,及因王安石新學為士大夫心術之害,請以辯學獻,上許之。公既上辯學,而龜山楊先生《二經義辯》亦上于祕府,于是孔、孟之本指始明,天下遂不復宗王氏學。

程瑀《周禮義》。

孫奇《周禮備檢》。

《南昌府志》奇字師穎,豐城人。

徐煥《周官辯略》:《宋志》十八卷。或作《周官解》。 胡銓《周禮傳》《宋志》「十二卷。」

銓《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吳沆《周禮本制圖論》:

《六官析微論》:

樓鑰曰:「環溪深于《易》,三十而著《璇璣圖論》,深于《禮》,故又二年而著《周禮本制圖論》《六官析微論》,皆行于世。」

周必大《周官講義》:

按清源丘氏引之

尤袤《周禮辯義》

《中興館閣錄》:「尤袤字延之,毘陵人。王佐榜進士出身。淳熙十五年,權禮部侍郎。」

王十朋《周禮詳說》。

按清源丘氏引之

鄭鍔《周禮解義》。《宋志》「二十二卷。」未見

王與之曰:「三山鄭氏鍔。字剛中。有《周禮全解》。淳熙十年進。」

《中興藝文志》:「《周禮》一經,說者多穿鑿。淳熙中,鄭鍔為解義,詳制度,明經旨,學者宗其書。」

王應麟曰:「鄭剛中《解義》,如冕服九章、授田三等,治兵、大閱、旗物之互建,六鄉、六遂、師都之異名,陰陽之祀有用牲之疑,九畿之國有朝貢之惑,豆、區、鍾、釜有多少之差,世室重屋非明堂之制,皆辯明使有條理。」

薛季宣《周禮辯疑》。未見

王與之曰:「永嘉薛季宣。字士隆,有《周禮釋疑》。」

陳傅良《周禮說》。《宋志》一卷,《讀書附志》三卷。未見

趙希弁曰:「《周禮記》三卷。朝奉郎祕書少監陳傅良所進。舊刊于《止齋文集》中。曹叔遠別為一書而刻之。且為之說。」

朱子曰:「陳君舉推《周官》制度亦詳,然亦有杜撰錯說處。」

傅良進《周禮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周官制度精華》:《玉海》二十卷。未見

《朱子》曰:「上半冊陳君舉,下半冊徐元德。」

王應麟曰:「陳傅良、徐元德撰。」

「《易》祓」,《周禮總義》《宋志》三十六卷,《讀書附志》三十卷。

未見

趙希弁曰:「《周禮總義》三十卷。」 山齋易祓所著也。許儀為之序。刻于衡陽。

魏了翁曰:「《易》彥章,《周禮》漢軍制,端足補先儒傳記之所未及。」

王與之曰:「長沙易彥祥有《周禮總義》,皆推廣諸家說。」按前作「彥章。」 此作「彥祥。」 未知孰是。

王應麟曰:「《易氏總義》云:『府史胥徒,《通典》總言其為六萬三千六百七十五人』。」 愚考之《通典》,周三萬三千六百七十五員,內二千六百四十三人外諸侯國官六萬一千三十二人,此乃官數,非謂府史胥徒也。

胡維寧《周官類編》。

黃碩《周官講義》。

俞庭椿《周官復古編》。《宋志》三卷。

庭椿《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丘葵曰:「宋淳熙間臨川俞庭椿著《復古編》,新安朱氏一見,以為冬官不亡,考索甚當。鄭、賈以來皆當斂衽退三舍也。」

陳深曰:「《周禮》六職,先王設五職以存體而虛其一以待用,故司空有官而無職,蓋自唐虞已然,故禹作司空,平水土而亦以總百揆。召康公以太保而營洛,仲山甫以冢宰而城齊,召穆公平淮亦命以營謝;宋皇國父以太宰為平公築臺而司城,子罕以行扑。《春秋》築城作邑無慮至千,能者為之,亦未有專屬於司空」 也。且其命官則謂之冬。冬者,藏也。董仲舒亦云:陰常居大冬,積於空虛不用之地,而時出以佐陽,故謂之司空。曰:空與冬,聖人之意見矣。由此言之,司空不補何害?宋俞庭椿作《復古編》,謂冬官不亡,錯簡五官之內,於是取其近似者別為一卷,以補《冬官》。又於五官之內剔其不類者,而各從其類。夫《周官》曷常有類,其精神脈絡,環流於三百六十之屬而無所不通,非如後世某官而任某職,某事而專責一官也,安用類為?自俞氏之求類也,而五官大亂,以古本校之,非復周公之舊矣。其後王次點氏、丘葵氏、吳澄氏,最後何喬新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