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6 (1700-1725).djvu/1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國子博士河間權會,受《詩》《易》三禮及元象形名之學。 又就國子助教長樂張率禮受《三傳》群言,至忘寢食。 家人恐茂成病,恆節其燈燭及長稱為學者。

《儒林傳》:「房暉遠幼有志行,治《三禮》《春秋》《三傳》《詩》《書》《周 易》,兼善圖緯。」

馬光少好學,從師數十年,晝夜不息,圖書讖緯,莫不 畢覽,尤明《三禮》,為儒者所宗。高祖親幸國子學,王公 以下畢集。光升座講《禮》,啟發章門。已而諸生以次論 難者十餘人,皆當時碩學。光剖析疑滯,雖辭非俊辨, 而禮義弘贍,論者莫測其淺深,咸共推服。上嘉而勞 焉。山東《三禮》學者,自熊安生後,唯宗光一人。初,教授 瀛、博間,門徒千數,至是負笈從入長安。

劉焯少與河間劉炫結盟為友同授《詩》於同鄉劉軌 思受。《左傳》於廣平郭懋常問禮於阜城熊安生皆不 卒業而去。

褚輝字高明以三禮學稱於江南煬帝時徵天下儒 術之士悉集內史省相次講論輝博辯無能屈者由 是擢為太學博士撰禮疏一百卷。

《文學傳》:王頍年二十尚不知書,為其兄顒所責怒,於 是感激,始讀《孝經》《論語》,晝夜不倦。遂讀《左傳》《禮》《易》《詩》 《書》,乃歎曰:「書無不可讀者。」年二十二,周武帝引為露 門學士,高祖授國子博士。

潘徽性聰敏少受禮於鄭灼受毛詩於施公受書於 張沖講莊老於張譏並通大義。

《隱逸傳》:「張文詡博覽文籍,特精《三禮》,每好鄭元注解, 以為通博。其諸儒異說,亦皆詳究焉。」

《唐書李敬元傳》:「敬元,亳州譙人。該覽群籍,尤善於《禮》。 高宗在東宮,馬周薦其材,召入崇賢館侍讀,假中祕 書讀之,撰次《禮論》及他書數十百篇。」

《王綝傳》:「綝字方慶,以字顯。著書二百餘篇,尤精三《禮》。 學者有所咨質,酬復淵詣,故門人次為《雜禮》答問。」 《殷侑傳》:「侑,陳州人。幼有志於學,不治貲產,長通經術, 以講道為娛。貞元末,及五經第。其學長於禮,擢太常 博士。侑以經術進,臨事銳敏,有強直名。」

《儒學傳》:孔穎達,字仲達。八歲就學,誦記日千餘言,闇 記《三禮義宗》。及長,明《服氏春秋傳》《鄭氏尚書》《詩》《禮記》。 張士衡九歲居母喪,哀慕過禮。博士劉軌思見之,為 泣下,奇其操,謂文慶曰:「古不親教子,吾為君成就之。」 乃授以《詩》《禮》。又從熊安生、劉焯等授經貫,知大義。士 衡以禮教諸生,當時顯者,永平賈公彥,趙李元植。公 彥終太學博士,撰次章句甚多。公彥子大隱,儀鳳中 為太常博士。會太常仲春告瑞太廟,高祖問禮官:「何 世而然?」大隱對曰:「古者祭以首時,薦以仲月。近世元 日奏瑞,則二月告廟者必有薦,本於始。」得其時焉。 遷累中書舍人。垂拱中,博士周悰請武氏廟為七室, 唐廟為五,下比諸侯。大隱奏言:「秦、漢母后稱制,未有 戾古越禮者。悰損國廟數,悖大義,不可以訓。」武后不 獲已,偽聽之。時皆服大隱持正不詭從,有大臣體。終 禮部侍郎。

《徐堅傳》:「王方慶引為判官。方慶善禮學,嘗就質疑晦, 堅為申釋,常得所未聞。」

《韋彤傳》:「彤,京兆人,四世從祖方質,為武后時宰相。彤 名治禮,德宗時為太常博士。」

《舊唐書張柬之傳》:「少補太學生,涉獵經史,尤好《三禮》。 國子祭酒令狐德棻甚重之。」

《韋叔夏傳》:「少而精通三禮,撰《五禮要記》三十卷,行於 世。」

《王彥威傳》:「少貧苦學,尤明《三禮》,無由自達。元和中,游 京師,求為太常散吏卿知其書生,補充檢討官。彥威 於禮閣掇拾自隋以來朝廷沿革,吉凶五禮,以類區 分,成三十卷,獻之,號曰《元和新禮》」,繇是知名。特授太 常博士。又纂敘國初已來至貞元帝代功臣,如《左氏 傳》體敘事,號曰《唐典》,進之。

《鄭肅傳》:「肅能為古文,長於經學。左丘明《三禮儀注》疑 議,博士以下必就決之。」

《儒學傳》:「賈公彥,永徽中官至太學博士,撰《周禮義疏》 五十卷、《儀禮義疏》四十卷。趙州李元植受《三禮》於公 彥,撰《三禮音義》行於代。」

《王恭傳》:「少篤學,博涉六經。每於鄉閭教授弟子數百 人。」貞觀初,拜太學博士。其所講《三禮》,皆別立義證,尤 為精博。蓋文懿、文達等皆當時大儒,罕所推借,每講 《三禮》,皆遍舉先達文,而亦暢所說。

張士衡傳父友齊國博士劉軌,思授以《毛詩》《周禮》,又 從熊安生及劉焯受《禮記》,皆精究大義。此後遍講五 經,尤工《三禮》。

《外戚傳》:「竇德明族弟孝堪,撰《吉凶禮要》二十卷,行於 代。」

《宋史沈倫傳》:「倫字順儀,開封太康人,舊名義倫,以與 太宗名下字同,止名倫。少習三禮於嵩、洛間,以講學 自給。」

《董樞傳》:「樞罷桂陽監,以左贊善大夫孔璘代之。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