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6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絲曰絃,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敔。」此謂八音也,法《易》 八卦也,萬物之數也。八音,萬物之聲也。所以用八音 何?天子承繼萬物,當知其數,既得其數,當知其聲,即 思其形,如此,蜎飛蠕動,無不樂其音者,至德之道也。 天子樂之,故樂用八音。《樂記》曰:「壎,坎音也;管,艮音也; 鼓,震音也;絃,離音也;鐘,兌音也。柷敔,乾音也。」壎在十 一月,壎之為言勳陽氣於黃泉之下,默蒸而萌。匏之 言施也,在十二月,萬物始施而勞。笙者,太簇之氣,象 萬物之生,故曰笙。有七政之節焉,有六合之和焉,天 下樂之,故謂之笙。鼓。震音,煩氣也,萬物憤懣,震動而 生,雷以動之,溫以暖之,風以散之,雨以濡之,奮至德 之聲,感和平之氣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神明報應, 天地祐之,其本乃在萬物之始耶,故謂鼓也。鞀者,震 之氣也,上應卯星,以通王道,故謂之「鞀」也。簫者,中之 氣,萬物生於無聲,見於無形,僇也,簫也,故謂之簫。簫 者以祿為本,言承天繼物為民本,人力加,地道化,然 後萬物戮也,故謂之簫也。瑟者,嗇也,閑也,所以懲忽 宮商,角則宜,君父有節,臣子有義,然後四時和,四時 和然後萬物生,故謂之瑟也。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 邪,正人心也。磬者,夷則之氣也,象萬物之盛也,其氣 磬,故曰磬。有貴賤焉,有親疏焉,有長幼焉。朝廷之禮, 貴不讓賤,所以有尊卑也;鄉黨之禮,長不讓幼,所以 明有年也;宗廟之禮,親不讓疏,所以有親也。此三者 行,然後王道得,王道得然後萬物成天下。」樂用磬也。 鐘之為言動也,陰氣用事,萬物動成。鐘為氣,用金聲 也。鎛者,時之氣聲也,節度之所生也。君臣有節度則 萬物昌,無節度則萬物亡。亡與昌正相迫,故謂之鎛 柷。敔者,終始之聲,萬物之所生也。陰陽順而復,故曰 「柷。」承順天地,序迎萬物,天下樂之,故樂用柷。柷,始也; 敔,終也。一說,笙、柷、鼓、簫、瑟、塤、鐘、磬也。如其次,笙在北 方,柷在東北方,鼓在東方,琴在南方,塤在西南方,鐘 在西方,磬在北方。聲五音八何?聲為本,出於五行;音 為末,象八風。故《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知音而樂之 謂之樂也。」問曰:異說並行,則弟子疑焉。孔子有言:「吾 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也,知之次也。文武 之道,未墜於地,天之將喪斯文也,樂亦在其中矣。聖 人之道,猶有文質,所以擬其說,述所聞者,亦各傳其 所受而已。

宋歐陽修崇文總目敘釋

《禮經類》

禮樂之制,盛于三代,而大備于周。三代之興,皆數百 年,而周最久。始武王、周公修太平之業,畫天下以為 九服,上自天子至於庶人,皆有法度。方其郊祀天地, 開明堂以會諸侯,其車旗器服,文章爛然,何其盛哉! 及幽厲之亂,周室衰微,其後諸侯漸大。然齊桓賜胙 而拜,晉文不敢必請隧,以禮維持。又二百餘年,禮之 功亦大矣。下更戰國,禮樂殆絕。漢興,《禮》出淹中,后戴 諸儒共為補綴,得百餘篇。三鄭、王肅之徒,皆精其學, 而說或不同。夫禮極天地、朝廷、宗廟、凡人之大倫,可 謂廣矣。雖二家殊說,豈不博哉!自漢以來,沿革之制, 有司之傳,著於書,可以覽焉。

鄭樵六經奧論

《三禮總辨》

《儀禮》者,述冠、婚、喪、祭、朝、聘、饗、射威儀之事。

《周禮》者,《周官》政典之書,述官府職掌之禮。

《禮記》者,乃古經十七篇之外,諸儒雜記合為一書,三《禮》並是鄭註。北朝徐道明按:「道」 宜作「遵。」 「兼通之」,以授熊安生。孔穎達采取其說以為《正義》。

「禮之別也有三:曰《周禮》,曰《禮記》,曰《儀禮》。」《孝經疏》曰:「《禮 經》三百,威儀三千」;《禮經說》曰「正經三百,動禮三千」;《禮 器》曰「《禮經》三百,曲禮三千」;《中庸》曰「禮儀三百,威儀三 千.。」詳此諸文,當時制作,本有二書。其三百篇者,《記》言 官府職掌上下之序;其三千者,皆委曲升降進退之 辭,安知《周禮》《儀禮》乃周人之禮,而所謂《禮記》者,特二 《禮》之傳註耳。漢興,《禮經》焚燒獨甚,惟魯高堂生所傳 《士禮》一十七篇,今之《儀禮》是也,與夫后蒼《曲臺雜記》 數萬言而已。

曲臺,天子射宮。西京無學行禮於曲臺。后蒼《禮記》數萬言,號《曲臺雜記》。

今之《禮記》是也。而《周禮》一書,至武帝時,河間獻王得 之於女子李氏,失其《冬官》,以《考功記》足之。獻於武帝 時,藏之祕府,五家之傳,莫得見焉。

《五家傳》「弟子高堂生、蕭奮、孟卿、后蒼、大戴、小戴。」

漢世諸儒傳授,皆以《曲臺雜記》,故《二戴禮》在宣帝時 立學官。《周禮》《儀禮》世雖傳其書,未有名家者,至鄭康 成然後二經之訓釋始具焉,至孔穎達、賈公彥,而後, 三經之疏始備焉。

仲長統曰:「《周禮》之經,《禮記》之傳,《禮記》作於漢儒,雖名為經,其實傳也。」 陸德明曰:「此《記》二《禮》之遺缺,故名《禮記》,如介僎賓主,《儀禮》特言其名,《禮記》兼述其事意今之《禮記》特《儀禮》之傳耳。『傳』」 以傳寫為文,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