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論語義疏》十卷。褚仲都撰。

《論語義疏》十卷。皇侃撰。

《論語述義》十卷。劉炫撰。

《論語義疏》八卷。

《論語講疏文句義》五卷。徐孝克撰,殘缺。

《論語義疏》二卷。張沖撰。梁有《論語義注圖》十二卷, 亡。

《孔叢子》七卷。陳勝博士孔鮒撰。梁有《孔志》十卷,梁 太尉參軍劉被撰,亡。

《孔子家語》二十一卷。王肅《解》。梁有《當家語》二卷,魏 博士張融撰,亡。

《孔子正言》二十卷。梁武帝撰。

《論語》者,孔子弟子所錄。孔子既敘《六經》,講于洙泗之 上,門徒三千,達者七十,其與夫子應答及私相講肄, 言合于道,或書之于紳,或事之無厭。仲尼既沒,遂緝 而論之,謂之《論語》。漢初有齊、魯之說,其齊人傳者二 十二篇,魯人傳者二十篇。齊則昌邑中尉王吉、少府 宗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魯 則、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韋丞相、節侯父 子、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並名其學。張 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刪其煩惑,除 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號《張侯 論》,當世重之。周氏、包氏為之《章句》,馬融又為之訓。又 有《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出,章句煩省,與《魯論》不異, 唯分子張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國為之傳。漢 末,鄭元以《張侯論》為本,參考《齊論》《古論》而為之注。魏 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吏部尚 書何晏又為《集解》。是後諸儒多為之注,《齊論》遂亡。《齊 論》先無師說,梁、陳之時,唯鄭元、何晏立於國學,而鄭 氏甚微。周、齊鄭學獨立。至隋,何、鄭並行,鄭氏盛於人 間。其《孔叢家語》,「並孔氏所傳仲尼之旨,《爾雅》諸書,解 古今之意,并《五經總義》」附於此篇。按爾雅今歸爾雅部經總今歸經學

總部故不重載於此

《唐書藝文志》

《論語》

《論語》鄭元注十卷。

又《注論語釋義》一卷。

《論語》篇目弟子一卷。

王弼《釋疑》二卷。

王肅注《論語》十卷。

又注《孔子家語》十卷。

李充注《論語》十卷。

梁覬《注》十卷。

《孟釐注》九卷。

袁喬《注》十卷。

尹毅《注》十卷。

《張氏注》十卷。

何晏《集解》十卷。

孫綽《集解》十卷。

《盈氏集義》十卷。

江熙《集解》十卷。

徐氏《古論語義注譜》一卷。

虞喜贊鄭元「《論語注》十卷。」

暢惠《明義注》十卷。

宋明帝補衛瓘《論語注》十卷。

欒肇《論語釋》十卷。

又《駮》二卷。

崔豹「《大義解》十卷。」

繆播《旨序》二卷。

郭象《體略》二卷。

戴詵「《述議》二十卷。」

劉炫《章句》二十卷。

《皇侃疏》十卷。

褚仲都《講疏》十卷。

《義注隱》三卷。

《雜義》十三卷。

《別義》十卷。

《徐邈音》二卷。

《孔叢》七卷。

王勃《次論語》十卷。

賈公彥《論語疏》十五卷。

韓愈注《論語》十卷。

張籍《論語注辨》二卷。

右《論語》類三十家,三十七部,三百二十七卷。失姓名三家,韓愈以下不著錄二家,十二卷。

《宋史藝文志》

《論語》

《論語》十卷。何晏等集解。

皇侃「《論語疏》十卷。」

韓愈《筆解》二卷。

陸德明《釋文》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