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宰我問:「三年之喪,非不知其為薄也,只為有疑,故不 敢隱於孔子。」只此無隱,便是聖人作處。

人之生也直,是以君子無所往而不用直,直則心得 其正矣。以《乞醯》證父為直,不得其正者也。古之於幼 子,常示毋誑,所以養其直也。其養之也有素如此。以 怨報怨,以德報怨,皆非直也。所謂直者,公天下之好 惡而不為私焉耳。曰:「如是,則以德報德」,何以辨之?曰: 「所謂德,非姑息之謂也,亦盡其道而不為利焉耳。若 姑息,則不能無私矣。」曰:「人有德於我,不幸而適遇所 當施之者,非吾意之所欲,能不少有委曲,如庾公之 斯之於子濯孺子,不亦可乎?」曰:「然。」

問:「所解《論語》『犯而不校』處,云:『視天下無一物,非仁也, 故雖犯而不校』。此如『四海皆兄弟』之義,看否?」曰:「然。仁 者與物無對,自不見其有犯我者,更與誰校!如《孟子》 言『仁者無敵』,亦是此理。」

「齊戰,在聖人何以慎?」曰:「齊所以事神,戰所以用民命, 固當慎也。」曰:「孔子云『我戰則克,祭則受福』,何也?」曰:「此 非聖人之言。王者之兵,有征無戰,必也臨事而懼,好 謀而成,又敢自謂其能克乎?夫祭之為道,初不為致 福,故祭祀不祈。君子於其親,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其 他所祭,報本反始而已,何求福之有?」又曰:「武王三分 天下有其二,度德量力,皆足以勝,受而無疑焉,而曰 『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是不敢必其 戰之勝也。而《記》稱孔子之言曰:「我戰則克。」必不然矣,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謂喻於義,則唯義而已, 自義之外,非君子之所當務也。夫然後所守者約。如 孟施舍知守氣,可謂約矣。所以不及曾子者,以曾子 「唯義之從」故也。

「《伊川語錄》云:『以忠恕為一貫』,除是曾子說方可信,若 他人說,則不可信。如何?」曰:「明道說卻不如此。」問:「明道 說。」曰:「只某所著《新義》,以忠恕為曾子所以告門人,便 是明道說。」問:「《中庸》發明忠恕之理,以有一貫之意,如 何?」曰:「何以言之?」曰:「物我兼體。」曰:「只為不是物我兼體。 若物我兼體,則固一矣。此正孟子所謂『善推其所以 為』者,乃是參彼己為言。若知孔子以『能近取譬為仁 之方,不謂之仁,則知此意』。」曰:「即己即物,可謂一否?」曰: 「然。」

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 仁則吾不知也。」克,謂其克人也。若顏子克己,然後可 以不克人。伐,謂伐其功也,伐其善也。雖大禹猶有待 乎《告戒》,所謂汝惟不伐是已。怨必如伯夷,求仁而得, 仁,然後可以無怨。欲必如公綽,然後可以謂之不欲。 夫顏子,亞聖者也;禹,入聖域者也;伯夷,聖之清者也; 而《公綽》不欲又為成人之質。今欲四者不行,宜可以 為仁矣。今止謂之「可以為難」,不已輕乎?求其說而不 得。

問:「思無邪」,思而後積,積而後滿,滿而後發。《詩》三百篇 《大扺》,思之發也。思而無邪,詩何不然哉?或曰:有思皆 邪也,無思則土木也。思無邪者,惟有思而無所思乎? 佛語以迷真起妄最初一念為念之正,此理合矣。然 是說也,果聖人當時告門人之意乎?

問:「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或謂性也、天 也、道也,三者同出而異名。知性之未始有物也,雖天 亦然;知天之未始有物也,雖性亦然。」或曰:「不然。性明 其理,天道明其事。明理之際,或疑其無;明事之際,或 疑其有。必也,理事俱融,此其說之難聞也。故《經》言天 道皆以禍福善惡焉,異乎言性也。」二說孰是?

問: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心不違仁。必不待見 之言行也。然非行何自而知之。仲尼知顏子亦有說 矣。

問:「回也其庶乎屢空。」說者謂若莊周所謂忘仁義禮 樂,與夫坐忘之謂也。然下文言「賜不受命而貨殖焉」, 則所謂空者,非忘仁義之類也。然空必謂之屢者,何 如?

問:「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子路平居受教孔子者也。孔 子見南子,雖如子路者,且有不諭,他人何自而諭哉? 蓋聖人用權處,平居不以語學者,此子路所以疑而 不說也。南子不可見,審矣。今見所不見,不害為孔子 者何說?

問:《原壤》夷俟,以原壤為賢耶,聖人固以不遜弟罪之 矣。以原壤為不賢耶?然於聖人敢以夷俟,聖人不絕 之,又從而以杖叩其脛,則壤果何人者耶?或曰:聖人 如此故者,無失其為故也。然則仲尼故亦多矣,何獨 於壤見之?

問:「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終身行仁者也。 當時學士大夫有不知奈何顏子一日為仁,而使天 下歸仁焉?或曰:不然。天下歸仁,猶皇極之道,天下所 共由也。顏子克己太過,其末將有墨氏之弊,人之樂 於為仁者鮮矣。此仲尼所以救之。一日能然者,由一 日而積也。後之知是說者,惟孟子其然乎?

問:「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論語》一書,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