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七十卷目錄

 論語部總論四

  延平問答論語二十二則

  朱子遺書記謝上蔡論語疑義九則

  朱子論語精義綱領九則

  朱子全書論語總論十一則

經籍典第二百七十卷

論語部總論四

延平問答

《論語》

問:「『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 道,可謂孝矣』。東坡謂可改者不待三年』。熹以為使父 之有不幸不可不即改者,亦當隱忍遷就於義理之 中,使事體漸正,而人不見其改之之跡,則雖不待三 年,而謂之無改可也。此可見孝子之心,與幾諫事亦 相類。」先生曰:「『三年無改』,前輩論之詳矣。類皆執文泥」 跡,有所遷就失之。須是認聖人所說,於言外求意乃 通。所謂「道」者,是猶可以通行者也。三年之中,日月易 過,若稍稍有不愜意處,即率意改之,則孝子之心何 在?如說《春秋》者不忍遽變,《左氏》有「官命未改」之類,有 孝子之心者自有所忍耳。非斯須不忘,極體孝道者 能如是。近本作此耶?東坡之語有所激而然,是亦有意也。 事只有箇可與不可而已,若大段有害處,自應即改 何疑?恐不必言,隱忍遷就,使人不見其改之之跡。此 意雖未有害,第恐處心如此,即駸駸然所失處卻多。 吾輩欲求寡過,且謹守格法為不差也。幾諫事意恐 不相類,更思之。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舊說孝子不妄 為,非惟疾病然後使父母憂,熹恐夫子告孟孫之意 不然。蓋言父母之心,慈愛其子,無所不至,疾病人所 不免,猶恐其有之以為憂,則餘可知也。為人子者,知 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所以奉承遺體而求免於 虧辱者,豈一端而已哉!此曾子所以戰戰兢兢,啟手 「足而後知免焉者也。」「『不遠遊,遊必有方,不登高,不臨 深』,皆是此意。」先生曰:「父母惟其疾之憂,當如上所說 為得之。舊說不直截。聖人之告人,使知所以自求者 惟深切,庶可用力也。」

問: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 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熹謂犬馬不能自食,待人而 食者也。故蓄犬馬,必有以養之,但不敬爾。然則養其 親而敬有所不至,不幾於以犬馬視其親乎?敬者,尊 敬而不敢忽忘之謂,非特恭謹而已也。人雖至愚,孰 忍以犬馬視其親者?然不知幾微之間,尊敬之心一 「有不至,則是所以視其親者,實無異於犬馬而不自 知也。聖人之言警乎人子,未有若是之切者,然諸家 之說,多不出此。熹謂當以《春秋》所書歸生、許止之事 觀之,則所謂犬馬之養,誠不為過。不然,設譬引喻,不 應如是之疏;而子游之賢,亦不待如此告戒之也。」先 生曰:「此一段,恐當時之人習矣而不察,只以能養為 孝,雖孔門學者,亦恐未免如此。故夫子譬切以告之, 使之反諸心也。苟推測至此,孝敬之心一不存焉,即 陷於犬馬之養矣。孟子又有養口體,養志之說,似亦 說破學者之未察處,皆所以譬乎人子者也。若謂以 《春秋》所書之事觀之,則所謂犬馬之養」,誠不為過,恐 不須如此說。歸生、許止,各是發明一例也。

問:「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 以發,回也不愚』。」熹竊謂亦足以發,是顏子聞言悟理、 心契神受之時,夫子察焉,而於心有感發也。子夏禮 後之問,夫子以為起予,亦是類也。但子夏所發在言 語之間,而顏子所發乃其所自得處,有以默相契合, 不待言而喻也。然非聖人有所未知,必待顏子而後 發,如言「『非助我者』,豈聖人待門弟子答問之助耶?」先 生曰:「亦足以發。前說,似近之,恐與《起予》不類。」深玩之, 可見「非助我者」,豈聖人待門弟子答問之助?固是如 此。然亦須知顏子默曉聖人之言,便知親切道體處, 非枝葉之助也。他人則不能見如此精微矣。妄意如 此氣象,未知如何?

問:「子張學干祿,夫子告以多聞多見、闕疑而謹言行, 其餘蓋不博無以致約,故聞見以多為貴。然不闕其 所未信未安,則言行之間意不誠矣,故以闕之為善。 疑殆既闕,而於言行有不謹焉,則非所謂無敢慢者, 故以謹之為至。」有節於內,若此,尤悔何自而入乎?然 此皆庸言庸行之所必然,非期以干祿也,而祿固已 「『在其中矣。孟子曰:『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與夫子之 意一也』。伊川先生亦曰:『子張以仕為急,故夫子告之 以此,使定其心而不為利祿動,恐亦是此意。未知是 否』?」先生曰:「古人干祿之意,非後世之干祿也。蓋胸中 有所蘊,亦欲發泄而見諸事爾,此為己之學也。然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