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述孔子之言,以為明德親民之止於至善,即堯、舜、禹 之「執中」也;子思演繹曾子之言,以謂「天命之謂性」,即 成湯之「降衷恆性」也。所謂道者,不過循其性之理;所 謂教者,不過修其理之則。立此三言,為一書之綱領。 初言性情之德,故謂之《中和》;次言事物之理,故謂之 《中庸》。必先有此中和之德,而後合乎《中庸》之理。賢知 之過者,既失夫《中庸》;愚不肖之不及者,又不得夫《中 庸》,此《中庸》之道所以不明不行也,必如舜之大知,回 之大賢,則無知;行之過與不及,必如子路之強中。立 而不倚,則不臨於二者之偏。此三達德所以為入道 之門也。近而夫婦之愚不肖可以與知與能行者,此 道也。遠而天地,聖人之所不能盡;幽而鬼神之為德, 明而聖人之為教,無非真實無妄之理,亙萬古而不 變者,亦此道也。其書始言一理者,天命之性也;中散 為萬事者,率性之道也;末復合為一理者,修道之教 也。教者,所以復其性而已。故於末章,又從下學立心 之始言之,推而至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則人未始 不為天,天未始不為人,《中庸》之道極矣。朱子蓋嘗折 衷眾說以為章句。余嘗紬繹而與有得焉,為《中庸解 義》一卷,與同志者共之。宣德四年四月初吉。

《楊守陳中庸私抄一卷》

按守陳自序古書皆刻以竹簡而編之編斷則簡錯在當時蓋已有然矣況乎秦人焚禁之餘漢儒掇拾傳寫之後豈有復完正如古者哉大學中庸二篇皆

雜之《戴記》之中。至宋程子始表章之,以《大學》簡編雜 亂,而為之更定;《中庸》則仍舊編,無所更也。朱子繼之, 乃重定《大學》之簡,而分為經傳十一章;《中庸》亦仍其 舊而分為三十三章,各為章句;《或問》,並傳於世。然愚 以為《大學》之錯簡未盡正,而《中庸》之簡亦多錯;《大學》 之章可分,而《中庸》難以章分也。《戴記》四十篇,錯簡者 過半矣。《大學》言「三綱八目,既整且明」,故其章可分,而 「錯簡易見。」其錯有未盡正者,蒙復更定而私抄為一 帙矣。《中庸》之言,若散而無統,亂而無倫,故雖有錯簡 而卒未易見,人未始有疑之者。朱子之為章句,亦不 疑其簡之錯,而惟病其言之散且亂也,故為說以連 貫之。自第六章至十一章,則連之以「知、仁、勇;自十二 章至二十章,則連之以費隱;自二十一章至三十二 章,則連之以天道、人道。」然亦牽強後漢或疑或信,辨 說紛起,而世滋惑,卒莫能定於一焉。蒙自少誦經及 《章句》《或問》,長而味之,不能無疑。及味誦彌久,猶未能 一一信也。儕輩有自謂無疑者,但據《章句》《或問》而執 以為信,亦非卓然有見,而灼然無疑者。愚疑久而不 釋,乃姑置章句《或問》,獨取經文,複誦深味,繼日以夜, 久而若有所悟,始信其言之所以散而亂者,但由簡 之錯耳。既移正其簡,又欲更定其章,則文義皆已連 屬,更無少斷,有難以章分者。且姑已之,而又複誦深 味,則前疑盡釋,但見文辭精詳而不紊,義理奧博而 無窮,信非子思不能作也,然非朱子《章句》亦不能明, 乃復以經文依今所正之簡而抄之,乃取《章句》分抄 其下,而蒙之妄說亦竊附其後焉。先儒嘗戒人不可 以脫簡疑經,誠如其說,則雖如《大學》之錯簡者,皆必 強信固執,曲解迂說,寧失聖賢之本旨而不更耶?今 一新學小生,乃於先儒之所未嘗疑者,亦過疑以為 錯,簡而更之,或疑章句而附以己見,可謂僭妄之極 矣。然千慮或有一得,今迷尚待後悟,姑抄而藏之,未 敢以示人也。

《湛若水中庸測一卷》

按若水自序夫中庸何為者也作者之志其有憂乎夫子沒而異端起矣是故子思憂之憂夫道學之不明也語用者之離夫體也語本者之離夫用而本非

「其本於天者也。故《中庸》者,本諸性而道具焉,本諸體 而用具焉,本諸中而和生焉。是故君子慎獨養其中 而已也。中立而和生焉,修道致中和而位育成焉,是 固一體也。」夫《中庸》者,自天而推之人者也,自人而復 乎天者也。斯理也,其執中建中之傳,博約之教,一貫 之旨也。子程子曰:「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其有以默識」 此矣。故《中庸》者,一幹而四支者也。夫天下之支,未有 不原於幹者矣;天下之幹,未有不因支焉以發明者 矣。是故以明乎慎獨之功者,莫大乎一支;以言乎體 道而致之。中和位育之極致者,莫大乎三支;以言性 反本而約之,其功密,其為效遠,其體用一者,莫大乎 四支。是故一幹本根,純粹精矣;四支發揮。旁通情矣。 大哉道也。斯其至矣。予憂夫世遠言湮,作者之精殆 不可見,而道或幾乎晦也。故為之作《測》。正德戊寅九 月。

《夏良勝中庸衍義十七卷》

按良勝序臣聞言帝王之學者必本於道言帝王之道者必達於治然一以孔氏為宗孔氏道之大成者也雖厄於治而學道以圖治者非遵孔則絀孔道之

傳,得其宗者;曾子述《大學》,言天下之治,必本道而學 也;曾子之傳,得其宗者;子思作《中庸》,言天下之學,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