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本諸胡先生、司馬溫公、程明道、張橫渠、王肅、鄭元作《是傳》焉。

游氏《中庸解》一卷。

晁氏曰:「游酢定夫,亦程正叔門人。」

《中庸大學廣義》一卷。

陳氏曰:司馬光撰,一卷。

燕山《中庸說》一卷。

陳氏曰:「太中大夫河南郭忠孝立之撰。」

張無垢《中庸說》六卷,《大學說》二卷少儀解附

《朱子雜學辨》曰:張公始學於龜山之門,而逃儒以歸於釋,既自以為有得矣,而其釋之師語之曰:「左右既得。」「柄入手,開道之際,當改頭換面,隨宜說法,使殊塗同歸,則住世出世間兩無遺恨矣。」然此語亦不可使俗輩知,將謂實有恁麼事也。用此之故,凡張氏所論著,皆陽儒而陰釋,其離合出入之際,務在愚一世之耳目,而使之恬不覺悟,以入乎釋氏之門,雖欲復出而不可得。本末指意,略如其所受於師者。其《二本殊歸》,蓋不特莊周出於子夏,李斯原於荀卿而已也。竊不自揆,嘗欲為之論辨,以曉當世之惑,而大本既殊,無所不異。因覽其《中庸說》,姑掇其尤甚者什一二著于篇,其他如《論語》《孝經》《大學》《孟子》之說,不暇遍為之辨,大扺匆遽急迫,其所以為說,皆此書之類也。

呂氏《大學解》 卷。

朱子曰:「呂氏之先與二程夫子遊,故其家學最為近正,然未能不惑於浮屠、老子之說,故其末流不能無出入之弊。」 今論其一二,以補其闕,蓋其他說之近正者,則君子猶有取焉。

《中庸集解》二卷。

陳氏曰:會稽石𡼖子重集錄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凡十家之說。晦庵為之序。

《大學章句》《或問》《中庸章句》《或問》各三卷

陳氏曰:朱熹撰。其說大略宗程氏,會眾說而折其中。又記所辨論取舍之意,別為《或問》,以附其後。皆自為之序。至《大學》,則頗補正其脫簡闕文。

《朱子語錄》曰:「《大學》一書,有正經,有《或問》。看來看去,只看注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經便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學》在我胸中,而正經亦不用矣。然不用某許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聖賢許多工夫,亦看聖賢底不出 。伊川舊日教人看《大學》,那時未有解,而今有注解,覺大段分曉了,只在仔細去看 。《大學》解本文未」 詳者,於《或問》中詳之。《或問》未要看,候有疑處,方可去看 《中庸》一篇,某妄以己意分其章句,是書豈可以章句求哉?然學者之於書,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 。《中庸》自首章以下,多對說,將來直是整齊。某舊讀《中庸》,以為子思做,又時復有個「子曰」 字,讀得熟後,方知是子思。參夫子之說,著為此書,自「是沉潛反覆,遂漸得其旨趣,定得。今章句擺布得來,直是恁地細密 。《中庸》全在章句,其或問中皆是辨諸家說,恐未必是。」 問:「《中庸》編集得如何?」 曰:「便是難說。緣前輩諸公說得多了,其間儘有差舛處,又不欲盡剝難它底,所以難下手。不比《大學》,都未有人說。」

《中庸輯略》二卷。

陳氏曰:晦庵既為《章句》,復取石子重所集解,刪其繁亂,名以《輯略》。其取舍之意,則或問詳之。

《中庸說》一卷。

陳氏曰:「項安世撰。」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中庸考》

《中庸約說》一卷。

趙善湘著

《中庸集傳》 卷。

錢文子著

《中庸纂述》一卷。合大學《中庸圖》一卷。合大學共十一圖

餘干饒魯著。元吳澄跋其書曰:「先生於學究夫天人,於教動則以善,可謂有功名教者。」

《中庸說》一卷。

趙秉文刪集

《中庸章旨》 卷。

鄭奕夫著。奕夫字景允,鄞人。清之曾孫,嘗為浮梁教授。

《中庸解 卷》。

喻樗著。樗,建德人。少慕伊、洛之學,受業於楊時。建炎中登進士,累官工部員外郎。

《中庸註釋》 卷。

方逢辰著

《中庸致用書》 卷。

何夢桂著

《中庸輯略》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