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妙萬物而為言,「妙」 作「眇」 ,為「臭」 ,「作」 為香臭。蠱則飭也,飭作「節。」 自《繫辭》上訖于《雜卦》,皆有傳字,與諸家多不同。
王弼《周易注》:〈注〉《隋志》六卷,《七錄》十卷。〈存〉
何劭曰:弼注《易》,往往有高麗言。太原王濟好談《易》《老》《莊》,常云:「見弼《易注》,所悟者多。」 然弼為人淺而不識物情。
宋祁曰:「王弼著《易》,直發胸臆,不如鄭康成等師承有自。」
《金君卿》曰:「弼出于馬、鄭,馬、鄭出于《費氏》。」
司馬光曰:「輔嗣好以老莊解《易》,恐非《易》之本旨。其以雷動風行,運變萬化為非天之心」 ,然則為此者果誰耶?
朱子曰:「王弼《周易》巧而不明 。」 又曰:「古《易》彖象文言,各在一處,至王弼始合為一,後世諸儒遂不敢與移動。」
《周易略例》:〈注〉《隋志》一卷。《新舊唐書》合。《周易注》作「七卷。」
〈存〉
邢璹曰:《略例》者,舉釋綱目之名,統明文理之稱。略,不具也。例,舉並也。輔嗣以先儒注二十餘家,雖小有異同,而迭相雜述,推比所見特殊,故作《略例》以辨諸家之惑,錯綜文理,略錄之也。
項德棻曰:王輔嗣《周易略例》《明象》《辨位》二篇,淵乎邃也。邢氏稱其「總一部之指歸,明六爻之得失,可以經天緯地,探測鬼神,推辟咎悔。」 自博士宗宋,而此書塵土矣。
沈珩曰:「輔嗣《明卦》」 、「《明爻》諸篇,舉義明澈,不特掃象占之溺,亦出《漢經訓詁》之上。」
《周易窮微論》:〈注〉《通志》一卷。〈佚〉《易辨》:〈注〉《中興書目》一卷。
〈佚〉
《國史志》:「王弼《論易》一卷,大類略例而不及。」
孫炎《周易例》。〈佚〉
《魏志》:樂安孫叔然,授學鄭元之,門人稱東州大儒。裴松之曰:「叔然與晉武帝同名。故志稱其字。」
荀惲《周易注》。〈注〉《七錄》十卷。〈佚〉
《荀氏家傳》:「惲字景文,太子中庶子。」
《魏志》:「惲官至虎賁中郎將。」
阮籍《通易論》。〈注〉《宋志》一卷。〈存〉
《魏志》:「籍才藻豔逸,而倜儻放蕩,以莊周為模則。」 胡一桂曰:「阮嗣宗《易通論》一卷,凡五篇。」
嵇康《周易言不盡意論》一篇。〈佚〉
《晉書》:「嵇康字叔夜,譙國銍人。拜中散大夫。」
虞翻《周易注》〈注〉《隋志》九卷,《釋文序錄》十卷。〈闕〉
《吳志》:「虞翻字仲翔,會稽餘姚人。」
宋咸曰:「先儒如虞翻、崔憬輩之用互體,京房、郎顗輩之用五行,皆去聖人遠矣。」
王應麟曰:虞翻注《說卦》:「乾坤五貴三賤,故定位。」 艮、兌同氣相求,故「通氣。」 震、巽同聲相應,故「相薄。」 坎戊離巳月三十日一會于壬,故「不相符。」 坤消從午至亥,故順;乾息從子至巳,故逆。蓋用納甲卦氣之說。
《易律歷》:〈注〉《隋志》:「《五行家》一卷。」〈佚〉《周易集林》:〈注〉《隋志》:「《五 行家》一卷。」〈佚〉《周易日月變例》:〈注〉《隋志》五卷。〈佚〉
按:虞氏世治孟氏《易》,然《釋文》所引,其文或不盡依孟氏。若「陰凝于陽,為其嗛于無陽也」,則同荀氏本。「纍其角」「得失勿恤」,「冶容」作「野」,則同鄭氏本。「《萃》亨」無「亨」字,則同馬氏、鄭氏本。「易以工」,則同京氏本。「先心」,則依京氏、荀氏本。「餘若匪其彭」作「尫」,《明辨》「晳也」作「析」,「朋」「盍簪」作「戠」,「咸其輔」作「滕』,口說也,「滕」作「媵。」「已事遄往」,「已」作「紀」,「剛揜也」作「弇」;「坤」作「成」;「物」作「坤。」「化」「繫辭焉而明吉凶」下有「悔吝」二字;「剛柔者晝夜之象」作「晝夜者剛柔之象也」,「《易》之序也」作「象」;「所樂而玩者」作「所變」;「樂天知命」作「變天」;「慢藏誨盜」,「冶容誨淫」作「悔」;「天地之文」作「爻」;「為龍」作「駹」;「為科上槁」,「科」作「折。」「謙輕而豫怠也」,「怠」作「怡」,與諸家不同,凡九卷,雖不傳而李氏集傳。採摭獨詳,錄之尚可得二三卷。
陸績《周易注》。〈注〉《隋志》十五卷,《釋文序錄》。《新舊唐志》十 三卷,《會通》一卷。〈佚〉注《京氏易》三卷。〈存〉
《吳志》:「陸績,字公紀,吳郡吳人,為鬱林太守。」
按陸氏《易注》已亡,今《鹽邑誌林》載有一卷,乃係抄撮陸氏《釋文》、李氏《集解》二書為之,所存者幾希矣。其《經》文異諸家者,「履帝位而不疚」 作「疾」 ,「明辨」 「晳也」 「晳」 作「逝」 ;「納約自牖」 作「誘」 ;「喪羊於易」 作「埸」 ,「婦子嘻嘻」 作「喜」 「喜」 「君子以懲忿」 ;「室欲」 作「療」 ,「欲」 「吾與爾靡之」 作「縻之」 ;「三年克之」 ,「憊也」 作「備也。」 曹侍郎曾見藏書家有存三卷者,惜侍郎沒,無從訪求矣。
程秉《周易摘》。〈佚〉
《吳志》:「程秉字德樞,汝南南頓人。」
姚信《周易注》。〈注〉《隋志》十卷。〈佚〉
《阮孝緒》曰:「姚信字元直,吳興人。吳太常卿。」
陸德明曰:「信。字德祐。」
按:阮氏《七錄》有《姚信集》二卷,又嘗著《士緯》十卷,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