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1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二十卷目錄

 經學部彙考十

  經義考五詩經

經籍典三百二十卷

經學部彙考十

經義考五

詩經

《古詩》:今存三百五篇。

《周禮》:「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卜子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也。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原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 頌。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故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 ,詩之至也。

《墨翟》曰:「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

荀卿曰:「《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司馬遷曰:「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后稷,下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睢》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皆孔子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 又曰:「《詩》三百篇,大扺賢聖發憤之所為」 作也。

劉歆曰:「《詩》以言情,情者性之符也。」

《詩含神霧》曰:「詩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萬物之戶也。刻之玉板,藏之金府,集微揆著,上統元皇,下序四始,羅列五際 。」 又曰:「詩者,持也,在於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諷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

《詩推度災》曰:「建四始五際,而八節通。卯酉之際為革政,午亥之際為革命。」

《詩氾歷樞》曰:「卯,天保也;酉祈父也;午采芑也;亥大明也。」 然則亥為革命,一際也;亥為天門,出入候聽二際也;卯為陰陽交際,三際也;午為陽謝陰興,四際也;酉為陰盛陽微,五際也 。又曰:「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魚在巳,火始也;鴻雁在申,金始也。」

《春秋演孔圖》曰:「《詩》含五際六情。」

《春秋說題詞》曰:「詩者,天文之精,星辰之度,人心之操也。在事為詩,未發為謀,恬憺為心,思慮為志,故詩之為言志也。」

班固曰:「古者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詩不獨在竹帛故也。」 翼奉曰:「《詩》有五際,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孟康曰:「五際,卯、酉、午、戌、亥也。陰陽始終際會之歲,於此則有變改之政。」

鄭康成曰:「《詩》者,承也。政善則下民承而讚詠之,政惡則諷刺之。」

劉熙曰:「《詩》,之也,志之所之也。興物而作謂之興,敷布其義謂之賦,事類相似謂之比,言王政事謂之雅,稱頌成功謂之頌,隨作者之志而別名之者也。」 張揖曰:「《詩小雅》之材七十四人,《大雅》之材三十一人。」

按:《揖》之言,以一篇為「一人。」

周續之曰:「《風》《雅》體同,而由我化物則謂之風,物由我正則謂之《雅》。考之禮教,其歸不殊也。」

梁簡文帝曰:「詩者,思也,辭也。發慮在心謂之思,言見其懷抱者也。在辭為詩,在樂為歌,其本一也。」 《隋書·經籍志》曰:「夏、殷以上,詩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劉克篤前烈,太王肇基王跡,文王光昭前緒,武王克平殷亂,成王、周公化致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繼,幽、厲板蕩,怨刺並興。其後王澤竭而詩亡,魯太師摯次而」 錄之。孔子刪《詩》,上采《商》,下取《魯》,凡三百篇。

按:如《隋志》所云,則《二南》之始,《關雎》《雅》始《鹿鳴》,《文王頌》始《清廟》,皆魯太師次而錄之者。故《論語》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 是也。

孔穎達曰:「經傳所引諸《詩》,見存者多,亡失者少,不容孔子十去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