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與曾公亮考天下兵數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遠近, 更為圖籍。凡邊防久缺屯戍者,必加蒐補。其在政府, 與韓琦同心輔政。凡兵民、官吏、財利之要,中書所當 知者,集為總目,遇事不復求之有司。時東宮猶未定, 與韓琦等協定大議,語在《琦傳》。英宗以疾未親政,皇 太后垂簾,左右交搆,幾成嫌隙。韓琦奏事,太后泣語 之故,琦以帝疾為解,太后意不釋。修進曰:「太后事仁 宗數十年,仁德著於天下。昔溫成之寵,太后處之裕 如,今母子之間反不能容邪?」太后意稍和。修復曰:「仁 宗在位久,德澤在人,故一日晏駕,天下奉戴嗣君,無 一人敢異同者。今太后一婦人,臣等五六書生耳,非 仁宗遺意,天下誰肯聽從?」太后默然,久之而罷。修平 生與人盡言,無所隱。及執政士大夫有所干請,輒面 諭可否,雖臺諫官論事,亦必以是非詰之,以是怨誹 益眾。帝將追崇濮王,命有司議,皆謂當稱皇伯,改封 大國。修引《喪服記》以為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服降三 年為期,而不沒父母之名,以見服「可降而名不可沒 也。若本生之親,改稱皇伯,歷考前世,皆無典據。進封 大國,則又禮無加爵之道。故中書之議,不與眾同。」太 后出手書,許帝稱親,尊王為皇,王夫人為后,帝不敢 當。於是御史呂誨等詆修主此議,爭論不已,皆被逐。 惟蔣之奇之說合修意,修薦為御史,眾目為姦邪。之 奇患之,則思所以自解。修婦弟薛宗孺有憾於修,造 「帷薄不根」之謗摧辱之,展轉達於中丞彭思永,思永 以告之奇,之奇即上章劾修。神宗初即位,欲深護修, 訪故宮臣孫思恭,思恭為辯釋。修杜門請推治。帝使 詰思永、之奇,問所從來,辭窮,皆坐黜。修亦力求退,罷 為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明年,遷兵部尚書、 知青州,改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辭不拜,徙蔡州。修 以風節自持,既數被汙衊,年六十,即連乞謝事,帝輒 優詔弗許。及守青州,又以請止散青苗錢為安石所 詆,故求歸愈切。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卒, 贈太子太師,諡曰文忠。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 「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穽在前,觸發之 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時, 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 勝數,於是仰天歎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 知。」自爾遇事不敢忽也。學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文 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凡歷 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 之。或問:「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以 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 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嘗謂曰:「汝父為 吏,常夜燭治官書,屢廢而歎。吾問之,則曰:『死獄也。我 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 死者與我皆無恨。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 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修聞 而服之,終身為文,天才自然,豐約中度。其言簡而明, 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獨騖, 眾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師尊之。獎引後進,如恐不及。 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軾、轍,布 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游其聲譽,謂必顯於世。篤於 朋友,生則振掖之,死則調護其家。好古嗜學,凡周、漢 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說 於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奉詔修《唐書》、紀、志、表, 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蘇軾敘其 文曰:「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 賦》似李白。識者以為知言。

《豐稷傳》:徽宗立,除御史中丞。時宦官漸盛,稷懷《唐書 仇士良傳》,讀于帝前,讀數行,帝曰:「已喻」稷若不聞者, 讀畢乃止。

《鄭俠傳》:俠監安上門,王安石去呂惠卿執政,俠上疏 論之。取唐魏徵、姚崇、宋璟、李林甫、《盧杞傳》為兩軸,題 曰《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業圖》。跡在位之臣暗合林 甫輩而反于崇、璟者,各以其類,復為書獻之。

《呂夏卿傳》:「夏卿長于史,貫穿唐事,博采傳記雜說數 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譜學,創為世系諸表,于《新唐書》 最有功云。」

《范祖禹傳》:「嘗進《唐鑑》十二卷。《唐鑑》深明三百年治亂, 學者尊之,目為唐鑑公云。」

《蘇頌傳》:「元祐初,奏國朝典章,沿襲唐舊,乞詔史官采 新、舊《唐書》中君臣所行,日進數事,以備聖覽。」遂詔經 筵官遇非講讀日,進漢唐故事二條。頌每進可為規 戒,有補時事者,必述己意,反復言之。

《李綱傳》:上手書《裴度傳》以賜。綱言:「吳元濟以區區環 蔡之地抗唐室,與金人強弱固不相侔,而臣曾不足 以望裴度萬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掃除,小人在 朝,蠹害難去。使朝廷既正,君子道長,則所以扞禦外 患者有不難也。」因書裴度論元稹、魏洪簡章疏要說 以進,上優詔答之。

《虞允文傳》:「允文嘗注《唐書》,藏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