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咸以嶠文質事核,有遷、固之規,實錄之風,藏之祕府。 嶠少子暢為佐著作郎,草《魏》、晉紀傳,與著作郎張載 等俱在史官。

《陳壽傳》: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 張華深善之,謂壽曰:「當以《晉書》相付耳。」其為時所重 如此。

《王隱傳》:「隱父銓,歷陽令。少好學,有著述之志。每私錄 晉事及功臣行狀,未就而卒。隱以儒素自守,不交勢 援,博學多聞,受父遺業,西都舊事,多所諳究。建興中 過江,丞相軍諮祭酒涿郡祖納,雅相知重。納好博奕, 每諫止之。納曰:『聊用忘憂耳』。隱曰:蓋古人遭時則以 功達其道,不遇則以言達其才,故否泰不窮也。當今」 晉未有書,天下大亂,舊事蕩滅,非凡才所能立。君少 長五都,游宦四方,華夷成敗,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 之?應仲遠作《風俗通》,崔子真作《政論》,蔡伯喈作《勸學 篇》,史游作《急就章》,猶行於世,便為沒而不朽。當其同 時,人豈少哉?而了無聞,皆由無所述作也。故君子疾 沒世而無聞。《易》稱「自強不息」,況國史「明乎得失之跡, 何必博弈而後忘憂哉!」納喟然歎曰:「非不悅子之道, 力不足也。」乃上疏薦隱及郭璞俱為著作郎,令撰《晉 史》。預平王敦功,賜爵平陵鄉侯。時著作郎虞預私撰 《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於隱,并借隱所 著書竊寫之,所聞漸廣。是後更疾隱,形於言色。預既 豪族,交結權貴,共為朋黨以斥隱。竟以謗免黜,歸於 家,貧無資用,書遂不就。乃依征西將軍庾亮於武昌。 亮供其紙筆,書乃得成,詣闕上之。隱雖好著述,而文 辭鄙拙,蕪舛不倫,其書次第可觀,皆其父所撰。文體 混漫,義不可解者,隱之作也。

《孫盛傳》:盛篤學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釋卷,著《魏氏春 秋》《晉陽秋》,并造詩賦、論難復數十篇。《晉陽秋》詞直而 理正,咸稱良史焉。既而桓溫見之,怒謂盛子曰:「枋頭 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 君門戶事。其子遽拜謝,謂請刪改之。時盛年老還家, 性方嚴,有軌憲,雖子孫班白,而庭訓愈峻。至此,諸子 「乃共號泣稽顙,請為百口計。」盛大怒,遂爾改之。盛寫 兩定本,寄於慕容儁。太元中,孝武帝博求異文,始於 遼東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書遂兩存。

《干寶傳》:「寶字令升。父瑩,丹楊丞。寶少勤學,博覽書記。 以才器召為著作郎。平杜弢有功,賜爵關內侯。中興 草創,未置史官,中書監王導上疏宜備史官,敕佐著 作郎干寶等漸就撰集,元帝納焉。寶於是始領國史。 以家貧求補山陰令,遷始安太守。王導請為司徒右 長史,遷散騎常侍。著《晉紀》,自宣帝訖於愍帝五十三」 年,凡二十卷奏之。其書簡略,直而能婉,咸稱良史。 《謝沉傳》何充、庾冰並稱沉有史才,遷著作郎,撰《晉書》 三十餘卷。

《習鑿齒傳》:「鑿齒為桓溫主簿,出為滎陽太守。是時溫 覬覦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起漢光 武,終於晉愍帝。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 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 興焉。引世祖諱炎,興而為禪受,明天心不可以勢力 強也。凡五十四卷。後以腳疾,遂廢於里巷。及襄陽陷」 於苻堅,堅素聞其名,與道安俱輿而致焉。既見與語, 大悅之,賜遺甚厚。又以其蹇疾,與諸鎮書:「昔晉氏平 吳,利在二陸。今破漢南,獲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 歸襄陽,尋而襄、鄧反正,朝廷欲徵鑿齒,使典國史,會 卒不果。臨終上疏曰:「臣每謂皇晉宜越魏繼漢,不應 以魏後為三恪。而身微官卑,無由上達,懷抱愚情,三 十餘年,今沉淪重疾,性命難保,遂嘗懷此,當與之朽 爛,區區之情,切所悼惜,謹力疾著論一篇,寫上如左。 願陛下考尋古義,求經常之表,超然遠覽,不以臣微 賤,廢其所言。」《論》曰:「或問魏武帝功蓋中夏,文帝受禪 於漢,而子謂漢終有晉,豈實理乎?且魏之見廢,晉道 亦病,晉之臣子,寧可以同此言哉?」答曰:「此乃所以尊 晉也。但絕節赴曲非常耳。所悲見殊心異,雖奇莫察, 請為子言焉。昔漢氏失御,九州殘隔,三國乘間,鼎跱 數世,干戈日尋,流血百戰,雖各有偏平,而其實亂也。 宣皇帝勢逼當年,力制魏氏,蠖屈從時,遂羈戎役,晦 明掩燿,龍潛下位,俛眉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 難,躬」蹈履霜之險,可謂危矣。魏武既亡,大難獲免,始 南擒孟達,東蕩海隅,西抑勁蜀,旋撫諸夏,摧吳人入 侵之鋒,掃曹爽見忌之黨,植靈根以跨中嶽,樹群才 以翼子弟,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業亦固。景文繼之, 靈武冠世,剋伐貳違,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極, 功格皇天,勳侔古烈,豐規顯祚,故以灼如也。至於武 皇,遂并彊吳,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軌。二漢除三國 之大害,靜漢末之交爭,開九域之蒙晦,定千載之盛 功者,皆司馬氏也。而推魏繼漢,以晉承魏,比義唐虞, 自託純臣,豈不惜哉!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則其道 不足;有靜亂之功,則孫劉鼎立。道不足則不可謂制 當年,當年不制於魏,則魏未曾為天下之主;王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