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更修定者,蓋見《注》所載尚有諸書,不知壽盡取而為書矣。注之所載,皆壽書之棄餘也。後生誦讀不詳,輕議論最害事。

《續後漢書》四十卷。

廬陵貢士蕭常撰。周平園序略曰:「陳壽身為蜀人,徒以仕,屢見黜,父又為諸葛亮所髡,於劉氏君臣不能無憾。著《三國志》,以魏為帝,而指漢為蜀,與孫氏俱謂之主,設心已偏。故凡當時祫祭高祖以下,昭穆制度,皆略而弗書,方且乞米於人,欲為佳傳。私意如此,史筆可知矣。」 其死未幾,習鑿齒作《漢晉春秋》,起漢光武,終晉愍帝,以蜀為正,魏為篡,謂漢亡僅一二年,則已為晉,「炎興之名,天實命之。」 是蓋公論也。然五十四卷徒見於唐《藝文志》及本朝《太平御覽》之目。逮仁宗時,修《崇文總目》,其書已逸。或謂世亦有之,而未之見也。幸《晉史》載所著論千三百餘言,大旨昭然。劉知幾《史通》云:備王通則曹逆而劉順,本朝歐陽修論正統而不黜魏其賓客章望之著《朝統論》非之,見于國史。近世張栻《經世紀年》,直以先主上繼獻帝為漢,而附魏、吳於下方,皆是物也。今廬陵貢士蕭常潛心史學,謂古以班固史為《漢書》,范曄史為《後漢書》,乃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丑,盡少帝炎興元年癸未,為《續後漢書》。既正其名,復擇注文之善者併書之。積勤二十年。成帝紀、年、《表》各二卷,《列傳》十八卷,《吳載記》十一卷,《魏載記》九卷,別為《音義》四卷。惜乎壽疏略於前,使常不得追記英賢,憲章于後,以釋裴松之之遺恨也。

《明焦竑經籍志》

《正史》

《魏書》四十八卷。晉王沈。

《魏尚書》八卷。孔衍。

《吳書》五十五卷。《韋昭》。

《吳書實錄》三卷,《魏國志》三十卷。陳壽:

《蜀國志》十五卷。陳壽:

《刪補蜀記》七卷。王隱:

《吳國志》二十一卷。陳壽:

《魏志音義》一卷。盧宗道:

《論三國志》九卷。何常侍。

《三國志評》三卷。徐爰。

《三國志評序》三卷。《王濤》。

右三國

三國志部總論

《宋朱子全書》

《三國總論》

因論《三國形勢》,曰:「曹操合下便知據河北可以為取 天下之資。既被袁紹先說了,他又不成出他下,故為 大言以誑之。」胡致堂謂「史臣後來代為文辭以欺後 世,看來只是一時無說了,大言耳。此著被袁紹先下 了,後來崎嶇萬狀,尋得箇獻帝來,為挾天子令諸侯 之舉,此亦是第二大著。若孫權據江南,劉備據蜀,皆」 非取天下之勢,僅足自保耳。

曹操用兵,煞有那幸而不敗處,卻極能料。如《征烏桓》, 便能料得劉表不從其後來。

問:「先主為曹操所敗,請救於吳。若非孫權用周瑜以 敵操,亦殆矣。」曰:「孔明之請救,知其不得不救。孫權之 救備,須著救他。不如此,便當迎操矣。此亦非好相識, 勢使然也。及至先主得荊州,權遂遣呂蒙擒關羽,才 到利害所在,便不相顧。」

劉備之敗於陸遜,雖言不合輕敵,亦是自不合連營 七百餘里,先自做了敗形。是時孔明在成都督運餉, 後云:「法孝直若在,不使主上有此行。」孔明先不知曾 諫止與否,今皆不可考。但孔明雖正,然盆法孝直輕 快,必有術以止之。盆去聲

忠武侯天資高,所為一出於公。若其規模并寫《申子》 之類,則其學只是霸。程先生云:「孔明有王佐之心,然 其道則未盡。」其論極當。

致道問孔明出處。曰:「當時只有蜀先主可與有為耳。 如劉表劉璋之徒,皆了不得。曹操自是賊,既不可從。 孫權又是兩間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只得從之 爾。」

「諸葛亮之事,其於荊蜀亦合取。當日草廬,亦是商量 準擬在此。但此時不當恁地。若是恁地取時,全不成 舉措。如二人視魏而不伐,自合當取。兼在是時,捨此 無以為資。若能聲其罪,用兵而取之,卻正。但當時劉 焉父子亦得人情,恐亦未易取。」伯豐問:「聖人處此合 如何?」曰:「亦須別有箇道理。若似如此,寧可事不成?只」 為後世事欲苟成,功欲苟就,便有許多事。亮大綱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