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7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遼史部紀事

《遼史劉六符傳》:「父慎行,由膳部員外郎累遷至北府 宰相,監修國史。」

《耶律吼傳》:「時有取當世名流作《七賢傳》者,吼與其一。」 《金史文藝傳》:「黨懷英,大定十年進士,歷翰林院待制。 大定二十九年,與鳳翔府治中郝俁充《遼史》刊修官, 應奉翰林文字移刺履、趙渢等七人為編修官。凡民 間遼時碑銘、墓志及諸家文集,或記憶遼舊事,悉上 送官。太和元年,增修《遼史》編修官三員,詔分紀、志、列」 傳,刊修官,有改除者,以書自隨。久之,致仕,章宗詔直 學士陳大任繼成《遼史》云。

《元史裕宗傳》:「每與諸王近臣習射之暇,輒講論經典, 若《資治通鑑》《貞觀政要》、王恂所述《遼金帝王行事要 略》等書,從容片言之間,苟有允愜,未嘗不為之洒然 改容。」

《脫脫傳》:脫脫,字大用,生而岐嶷異於常兒。及就學,請 于其師浦江吳直方曰:「使脫脫終日危坐讀書,不若 日記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終身耳。」稍長,膂力過人,能 挽弓一石。年十五,為皇太子怯憐口怯薛官。天曆元 年,襲授成製提舉司達魯花赤。二年,入覲,文宗見之, 悅曰:「此子後必可大用。」遷內宰司丞,兼前職。五月,命 為府正司丞。至順二年,授虎符、忠翊侍衛親軍都指 揮使。元統二年,同知宣政院事,兼前職。五月,遷中政 使。六月,遷同知樞密院事。至元元年,唐其勢陰謀不 軌,事覺伏誅。其黨答里及刺刺等稱兵外應,脫脫選 精銳與之戰,盡擒以獻。歷太禧宗禋院使,拜御史中 丞、虎符親軍都指揮使,提調左阿速衛。四年,進御史 大夫,仍提調前職,大振綱紀,中外肅然。扈從上都還, 至雞鳴山之渾河,帝將畋于保安州,馬蹶,脫脫諫曰: 「古者帝王端居九重之上,日與大臣宿儒講求治道, 至於飛鷹走狗,非其事也。」帝納其言,授金紫光祿大 夫,兼紹熙宣撫使。是時,其伯父伯顏為中書右丞相, 既誅唐,其勢益無所忌。擅爵人,赦死罪,任邪佞,殺無 辜,諸衛精兵收為己用,府庫錢帛聽其出納,帝積不 能平。脫脫雖幼,養于伯顏,常憂其敗,私請于其父曰: 「伯父驕縱已甚,萬一天子震怒,則吾族赤矣。曷若于 未敗圖之?」其父以為然。後懷疑久未決,質之直方,直 方曰:「《傳》有之:『大義滅親,大夫但知忠於國家耳,餘復 何顧焉』?」當是時,帝之左右前後,皆伯顏所樹親黨,獨 世傑、班阿魯為帝腹心,日與之處,脫脫遂與二人深 相結納。而錢唐楊瑀嘗事帝潛邸,為奎章閣、廣成局 副使,得出入禁中。帝知其可用,每三人論事,使瑀參 焉。五年秋,車駕留上都,伯顏時出赴應昌,脫脫與世 傑、班阿魯謀,欲禦之東門外,懼弗勝而止。會河南范 孟矯殺省臣,事連廉訪使段輔,伯顏諷臺臣言漢人 不可為廉訪使。時別兒怯不花亦為御史大夫,畏人 之議己,辭疾不出,故其章未上。伯顏促之急,監察御 史以告脫脫,脫脫曰:「別兒怯不花位吾上,且掌印,我 安敢專耶?」別兒怯不花聞之,懼且將出。脫脫度不能 遏,謀於直方,直方曰:「此祖宗法度,決不可廢,盍先為 上言之。」脫脫入告於帝,及章上,如脫脫言。伯顏知出 於脫脫,大怒,言於帝曰:「脫脫雖臣之子,其心專佑漢 人,必當治之。」帝曰:「此皆朕意,非脫脫罪也。」及伯顏擅 貶宣讓、威、順二王,帝不勝其忿,決意逐之。一日,泣語 脫脫,脫脫亦泣下,歸與直方謀。直方曰:「此宗社安危 所繫,不可」不密。議論之際,左右為誰?曰:阿魯及脫脫 木兒。直方曰:「子之伯父,挾震主之威,此輩苟利富貴, 其語一泄,則主危身僇矣。」脫脫乃延二人于家,置酒 張樂,晝夜不令出。遂與世傑班、阿魯議,候伯顏入朝 禽之,戒衛士嚴宮門,出入螭坳悉為置兵。伯顏見之 大驚,召脫脫責之,對曰:「天子所居,防禦不得不爾。」伯 顏遂疑脫脫,益增兵自衛。六年二月,伯顏請太子燕 帖古思獵于柳林。脫脫與世傑班阿魯合謀,以所掌 兵及宿衛士拒伯顏。戊戌,遂拘京城門鑰,命所親信 列布城門下。是夜,奉帝御玉德殿,召近臣汪家奴、沙 刺班及省院大臣先後入見,出五門聽命。又召瑀及 江西范匯入,草詔數伯顏罪狀。詔成,夜已四鼓,命中 書平章政事只兒瓦歹齎赴柳林。己亥,脫脫坐城門 上,而伯顏亦遣騎士至城下問故。脫脫曰:「有旨逐丞 相。伯顏所領諸衛兵皆散。」而伯顏遂南行。詳見《伯顏 傳》中。事定,詔以馬札兒台為中書右丞相,脫脫知樞 密院事、虎符忠翊衛親軍都指揮使、提調武備寺、阿 速衛千戶所兼「紹熙等處軍民宣撫都總使,宣忠兀 羅思護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昭功萬戶府 都總使。」十月,馬札兒台移疾辭相位,詔以太師就第。 至正元年,遂命脫脫為中書右丞相、錄軍國重事,詔 天下。脫脫乃悉更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法。復行太 廟四時祭,雪郯王徹徹禿之冤。召還宣讓、威順二王, 使居舊藩。以阿魯圖正親王之位。開馬禁,減鹽額,蠲 負逋。又開經筵,遴選儒臣以勸講,而脫脫實領經筵 事,中外翕然,稱為賢相。二年五月,用參議孛羅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