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7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幾廢而復興者十年中厄回祿,所以幸存於煨燼,獲 全於」繡梓者,蓋亦昭昭祐善之私有在,非偶然也。宜 序諸《首簡》,庶後來有攷焉。惟三代而後言治者,莫如 漢唐,繼唐而善治者尤莫如宋。宋德隆盛,治教休明。 其間明良遭際,所以同心同德輔成三百餘年之盛。 超漢唐而踵三代者,率多後世師法。其他道學淵源, 振起斯文之山斗,忠節慷慨,耿光千古之日星;尤可 仰而可學者,具載此書。今諸藩、臬皆生長文獻、有志 聖賢事業者;相與博采區畫,繡梓以傳之;將使四方 學者人得而讀之,觀感興起,景仰前修、懋隆德業,以 輔翊我皇明億萬斯年之鴻業丕緒於無窮者,端在 是矣。其與人為善裨益將來者,豈小也哉!書凡四百 九十六卷,《本紀》四十七《志》、一百六十二,「表」三十二、《列 傳》二百五十五。視《續編》亦既詳略相仍,巨細畢舉,學 者所宜參考云。成化十六年庚子春三月朔旦,奉敕 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都察院右都御史桂陽朱 英謹序。

宋史部彙考四

《宋史藝文志》

《正史》

王旦《國史》一百二十卷。

呂夷簡《三朝國史》一百五十五卷。

鄧洵武《神宗正史》一百二十卷。

王珪「《宋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

王孝迪《哲宗正史》二百一十卷。

李燾、洪邁「《宋四朝國史》三百五十卷」

《宋名臣錄》八卷,《宋勳德傳》一卷,《宋兩朝名臣傳》三十 卷,《咸平諸臣錄》一卷,《熙寧諸臣傳》四卷,《兩朝諸臣傳》 三十卷並不知作者。

張唐英「《宋名臣傳》五卷。」

葛炳奎《國朝名臣敘傳》二十卷。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

《正史考》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

晁氏曰:《皇朝國史》,紀十卷,志六十卷,列傳八十卷,呂夷簡等撰。初,景德中,詔王旦、先文元、楊億等九人撰太祖、太宗兩朝史。至天聖五年,詔夷簡、宋綬、劉筠、陳堯佐、王舉正、李淑、黃鑑、謝絳、馮元加入真宗朝史,王曾監修。曾罷,夷簡代,八年書成。計七百餘傳,比之二朝《實錄》,增者大半。事覈文贍,褒貶得宜,百世之所攷信云。

《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

晁氏曰:仁宗、英宗兩朝國史也,王珪等撰。元豐五年六月奏御,監修王珪,史官蒲宗孟、李清臣、王存、趙彥若、曾肇賜銀絹有差;蘇頌、黃履、林希、蔡卞、劉奉世以它職罷去,吳尤、宋敏求前死,皆有錫賚。紀五卷、志四十五卷,比之《實錄》,事跡頗多。但非寇準而是丁謂,託之神宗詔旨。

《四朝國史》二百五十卷。

陳氏曰:紹興二十八年,置修國史院,修三朝正史。三十一年,提舉陳康伯奏:紀成,乞選日進呈。至乾道二年閏九月,始與《太上聖政》同上。淳熙五年,同修史李燾言:「修《四朝正史》,開院已十七年,乞責以近限。」 七年十月,修史王希呂奏:「志成,十二月進呈。」 至十三年,修史洪邁奏:「昨得旨,限一年內修成《列傳》,今已成書。」 十二月與《會要》同進。蓋首尾三十年,所歷史官,不知其幾矣。

《中興藝文志》:紹興末,始修神、哲、徽三朝正史,越三年紀成,乾道初進。時洪邁已出,李燾未入館,史官遷易無常,莫知誰筆。後又進《欽宗本紀》,詔通為四朝國史,乃修諸志,未進而燾去國。淳熙初,志成,燾之力為多,召修列傳,垂成而燾卒,上命洪邁專典之。初,邁以孫覿熟宣靖事,乃奏令撰。蔡京、王黼、童貫、蔡攸、梁師成、譚稹、朱勔、种師道、何栗、劉延慶、聶昌、譚世勣等列傳,覿頗徇愛憎,邁多採之。邁又奏四朝諸臣有雖顯貴而無事跡可書者,用遷、固史、劉舍、薛澤、許昌例,不為立傳。踰年書成,為列傳八百七十。邁又嘗欲合九朝三史為一書,而不及成。容齋洪氏《隨筆》曰:「本朝國史凡三書,太祖、太宗、真宗曰《三朝》,仁宗」 、英宗曰《兩朝》,神宗、哲宗、徽宗、欽宗曰《四朝》。各自記事,至於諸志,若《天文》《地理》《五行》之類,不免煩複。元豐中,《三朝》已就,《兩朝》且成,神宗專以付曾鞏使合之。鞏奏言:「五朝舊史,皆累世公卿道德文學、朝廷宗工所共準裁,既已勒成大典,豈宜輒議損益?」 詔不許。始謀纂成,會以憂去,不克成。其後神、哲各自為一史。紹興初,以其是非褒貶皆失實,廢而不用。淳熙乙巳,邁承乏修史,丙午之冬,成書進御,遂請合九朝為一,壽皇即以見屬。嘗奏云:「臣所為區區有請者,蓋以二百年間典章文物之盛,分見三書,倉卒討究,不相貫屬。及累代臣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