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8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二年六月丁亥,改太史局為太史監,罷隸祕書省。」

睿宗景雲二年十一月復改太史監為太史局

按《唐書睿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睿宗本紀》:「景雲 二年十一月戊寅,改太史監為太史局,依舊隸祕書 省。」

元宗開元二年二月改太史局為太史監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 二年二月己酉,改太史局為太史監,罷隸祕書省。 開元八年,令韋述、余欽等治史部書,錄成上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藝文志》:「詔祕書官並號 修書學士,草定四部,人人意自出,無所統一,踰年不 成。」褚無量等奏:「修撰有條,宜得大儒綜治。」詔委行沖, 乃令毋煚、韋述、余欽總緝部分,殷踐猷、王愜治經,述、 欽治史,毋煚、劉彥直治子,王灣、劉仲丘治集。八年,《四 錄》成,上之。

開元十五年正月,太史監復為「太史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 十五年正月庚子,太史監復為太史局,依舊隸祕書 省。」

「開元十九年冬。車駕幸東都。」時《集賢院史書》二萬八 千八百二十卷。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經籍志序》:「開元 時,甲乙丙丁四部書各為一部,置知書官八人分掌 之。凡四部庫書,兩京各一本,共一十二萬五千九百 六十卷,皆以益州麻紙寫。其集賢院御書,經庫皆鈿 白牙軸、黃縹帶、紅牙籤;史庫,鈿青牙軸,白縹帶、綠牙 籤;子庫皆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籤;集庫皆綠牙軸、朱 帶」、白牙籤,以分別之。

《集賢注記》:隋舊書,用廣陵麻紙寫作。蕭子雲書體赤軸綺帶,最麗好。新寫書分部別類,裝飾華麗。經白軸黃帶、紅籤;史碧軸縹帶、綠籤;子紫軸紫帶、碧籤;集綠軸朱帶、白籤;圖書紫軸綠帶、紺籤。

按《會要》:「開元十九年冬十月丙申,車駕幸東都。」時集 賢院四庫書總八萬九千卷,經庫一萬三千七百五 十二卷。注記五十三卷《史庫》二萬八千八百二十卷,《子庫》二 萬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庫》一萬七千九百六十卷。 注記六十九卷

天寶三載更造四庫書目史庫書凡一萬四千八百五十九卷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會要》。天寶三載。四庫更 造書目經庫七千七百七十七卷。集賢注記作七十六卷《史庫》 一萬四千八百五十九卷,《子庫》一萬六千二百八十 七卷,《集庫》一萬五千七百二十二卷。

穆宗長慶三年立史科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長慶三年,諫議 大夫殷侑言:「三史為書,勸善懲惡,亞於六經。比來史 學都廢,至有身處班列,而朝廷舊章莫能知者。」於是 立史科及三傳科。

後唐

明宗天成 年訪得九朝實錄

按《五代史明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天成中,遣 都官郎中庾傳美訪圖書於蜀,得《九朝實錄》及雜書 千餘卷而已。」

興宗重熙十五年詔蕭韓家奴譯通曆貞觀政要五代史

按《遼史興宗本紀》。不載。按《文學蕭韓家奴傳》,「重熙 十五年詔譯諸書。韓家奴欲帝知古今成敗,譯《通曆》 《貞觀政要》」、《五代史》。

太宗端拱元年王禹偁等表請同校三史書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王禹偁傳》,「端拱初與夏 侯嘉正、羅處約、杜鎬表請同校三史書,多所釐正。」

淳化五年七月詔選官分校三史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化五年七月,詔 選官分校《史記》、前後《漢書》,杜鎬、舒雅、吳淑、潘謹修校 《史記》,朱昂再校,陳允、阮思道、尹少連、趙況、趙安仁、孫 何校前後《漢書》。」

淳化年,以《三史》付有司摹印。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石林葉氏曰: 『唐以前凡書皆寫本,未有摹印之法。五代時馮道始 奏請官鏤板印行。國朝淳化中,復以《史記》前後漢付 有司摹印,自是書籍刊鏤者益多』。」

真宗咸平元年七月賜諸王及輔臣新印三史各一本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咸平元年七月甲 申。賜諸王及輔臣新印三史各一本。崇文總目三史刊誤四十五卷 咸平三年十月,選官校勘《三國志》《晉唐書》諸史 按《宋史真宗紀》不載按《畢士安傳》:咸平初拜禮部 侍郎。復為翰林學士。詔選官校勘《三國志》《晉唐書》。或 有言兩晉事多鄙惡不可流行者,真宗以語宰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