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0 (1700-1725).djvu/1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曰冀州,正北曰并州。始皇初并天下,懲戰國,削罷 列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於是興師踰江,平取百越, 又置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凡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 則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西帶,皆臨大海。漢祖龍興, 革秦之弊,分內史為三部,更置郡國二十有三。文增 厥九,景加其四。武帝開越攘胡,初置十七;拓土分疆, 又增十四。昭帝少事,又增其一。至平帝元始二年,凡 新置郡國七十有一,與秦四十合一百一十有一。改 《雍》曰「涼」,改梁曰益,又置徐州,復夏舊號。南置交趾,北 有朔方,凡為十三部。光武投戈之歲,在彫耗之辰,郡 國蕭條,并省者八。建武十一年,省州牧,復為刺史,員 十三人,各掌一州。明帝置一,章帝置二,和順改作,其 名有九省朔方刺史,合之於《司隸》,凡十三部,而郡國 百有八焉。桓靈頗增於前,復置六郡。魏武定霸,三方 鼎立,生靈板蕩,關洛荒蕪,所置者十二,所省者七。而 文帝置七。明及少帝增二,得漢郡者五十四焉。蜀先 主於漢建安之間初置郡九,後主增二,得漢郡者十 有一焉。吳主大皇帝初置郡五,少帝、景帝各四,歸命 侯亦置十「有二郡,得漢郡者十有八焉。」晉武帝太康 元年,既平孫氏,凡增置郡國二十有三,省司隸,置司 州,別立梁、秦、寧平四州,仍吳之廣州,凡十九州,郡國 一百七十三,以為冠帶之國,盡有殷周之土。若乃敦 麗於天地之始,昭晰於犧農之世,用長黎元,未爭疆 埸,而玉環楛矢,夷裘風駕,南翬表貺,東風入律,光乎 上德,奚遠弗臻。然則星象麗天,山河紀地,端掖裁其 弘敞,《崤函》判其都邑。仰觀俯察,萬物攸歸。是以洛沚 咸陽,宛然秦漢;晉濱河西,同知堯禹。于茲新邑,宅是 鎬京。五尺童子,皆能口誦者,史官弗之書也。昔庖犧 氏生於成紀而為天子,都於陳。神農氏都陳而別營 於曲阜。黃帝生於壽丘而都於涿鹿。少昊始自窮桑, 而遷都曲阜。顓頊始自窮桑,而徙邑商丘。高辛即號, 建都於亳。《孫卿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 谿,不知地之厚也。大哉坤象,萬物資生。載崑華而不 墜,傾河海而寧泄。」考卜惟王,乘飛駐軫。睨崦山而鑴 勒,覽曾城以為翫。時逢稽浸,道接陵夷。平王東遷,星 離豆剖。當塗馭㝢,瓜分鼎立。世祖武皇帝接千祀之 餘,當八堯之禪,先王桑梓,罄宇來歸,斯固可得而言 者矣。惠皇不虞,中州盡棄,永嘉南度,綸行建鄴,九分 天下而有二焉。

宋書

《州郡志序》

「唐堯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水土,更置九州。冀州 堯都,土界廣遠,濟河為兗州,海岱為青州,海岱及淮 為徐州,淮海為揚州,荊及衡陽為荊州,荊河為豫州, 華陽黑水為梁州,黑水西河為雍州。」自虞至殷,無所 改變。周氏既有天下,以徐并青,以梁并雝,分冀州之 地以為幽、并。漢初又立徐、梁二州。武帝開地斥境,南 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雝曰涼,改梁曰益,凡為十三州, 而司隸部三輔、三河諸郡,東京無復朔方,改交趾曰 交州,凡十三州,司隸所部如故。及三國鼎跱,吳得揚、 荊、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猶得九焉。吳又分交為廣; 魏末平蜀,又分益為梁。晉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統, 凡十有六州。後又分涼、雝為秦,分荊、揚為江,分益為 寧,分幽為平,而為二十矣。自西晉既亡,五姓雲擾,司、 冀、雝、涼、青、并、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遣民南渡,並 僑置牧司,非舊土也。江左又分荊為湘,或離或合,凡 有揚、荊、湘、江、梁、益、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惟得 譙城而已。及至宋世,分揚州為南徐,徐州為南兗,揚 州之江西悉屬豫州,分荊為雝,分荊、湘為郢,分荊為 司,分廣為越,分青為冀,分梁為南北秦。太宗初,索虜 南侵,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並皆不守,自淮以北,化 成虜庭。於是於鍾離置徐州,淮陰為北兗,而青、冀二 州治贑榆之縣。今《志》大校以大明八年為正。其後分 派,隨事記列。內史侯相則以昇明末為定焉。地理參 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 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曆不算, 尋校推求,未易精悉。」今以班固、馬彪二志,太康元年 定戶,王隱《地道》《晉世起居》《永初郡國》與徐州郡及地 理雜書互相考覆。且三國無志,事出《帝紀》,雖立郡時 見,而置縣不書。今唯以《續漢郡國》校《太康地志》,參伍 異同,用相徵驗。自漢至宋,郡縣無移改者,則注云「漢 舊。」其有回徙,隨源甄別。若唯云某無者,則此前皆有 也。若不注置,立史闕也。

北魏書

《地形志序》

夏《書禹貢》,周氏職方,「中畫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 制其疆域」,此蓋王者之規摹也。戰國分并,秦吞海內, 割裂都邑,混一華夷。漢興,即其郡縣,因而增廣。班固 考《地理》,馬彪《志郡國》,「魏世三分,晉又一統。」地道所載, 又其次也。自劉淵、石勒傾覆神州,僭逆相仍,五方淆 亂,隨所跨擅,各為雄長,更相侵食,彼此不恆,犬牙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