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0 (1700-1725).djvu/1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即位,殺囚,衣之王服而流諸漢,乃取葬之,以靖國人, 而赴以乾谿。靈王實縊於𦬒尹申亥氏,他年申亥以 王柩告,乃改葬之,而非死於乾谿也。昭王二十七年, 吳伐陳,王帥師救陳,次於城父。將戰,王卒於城父。而 《春秋》又云「弒其君於乾谿」,則後世謂靈王實死於是, 理不足怪也。

《野客叢談》,酇有二地名,屬南陽者,音贊,屬沛郡者音 嵯。按《茂陵書》曰:「蕭何國在南陽」,是則蕭何封贊明矣。 而沛有泗水亭,班固銘曰「文昌四友。漢有蕭何,序功 第一,就封於酇。」誤以為沛地之嵯矣。楊巨源詩曰「請 問漢家功第一,麒麟閣上識酇侯。」姚合詩曰「酇侯宅 過謙。」賈島詩曰「往歲酇侯鎮。」諸家皆承此謬。劉晏歲 輸至天子曰:「卿朕酇侯也。」《唐書釋文》:「酇,南陽縣名,則 盱切。」此正得之。留亦有二地名,一彭城之留,一陳留 王叔原。諸家所考,子房所封,乃彭城之留。僕考《張良 碑》,正在彭城之留。子房廟中,東漢時所立,知叔原等 所考為信然。而《樂史寰宇記》引《城冢記》,乃謂張良封 陳留侯,食邑小黃一萬戶,此說謬矣。范石湖《留侯廟 詩注》曰:「自宋武下教修復時,其失已久。」《漫錄》謂:「徐州 沛縣,今留城鎮有留侯廟存焉。」

《蜀都雜抄》:予嘗欲取今之州縣推而上之,以會於《禹 貢》之命名,因以著古今離合遷改之實為一書。宋浦 江倪朴文卿嘗作《輿地會元志》四十卷,惜當時以布 衣著書,力不能傳。其自序有曰:「今學者大抵急於利 祿,而專務於時文,故不識者不肯目,而識者未暇觀 也。」其言亦可悲矣。

《四川總志》、「《益州耆舊傳》,漢陳壽作;《益州記》漢李膺作; 《華陽國志》晉常璩作;《成都記》宋趙抃作;《續記》宋王剛 中作;《蜀鑑》宋李文子作;《丙丁記》宋范石湖、胡長文作; 《夔記》明郭棐作」;諸書僅《華陽國志》《蜀鑑》《蜀檮杌》《夔紀》 有刻,餘俱漫漶久矣。

《太平清話》:《讀天下志》,《四川總志》為第一,其金石鼎彝, 秦漢以下之文,網羅幾盡,而立例亦古。後序云「《藝文 志》悉仍升庵之舊」故也。

楊用脩以王象之《輿地紀勝》《成都碑目》,「元費著《器物 譜》《蜀錦譜》《錢楮譜》《歲華麗色譜》、陸游、胡元質《牡丹譜》、 洪邁《糖譜》、沈立《海棠記》,皆載在《蜀志》可讀,修郡乘者 可援以為法。」

《見聞錄》:往聞王文恪公修《蘇志》時,欲請楊公,君謙以 君謙謠啄,不欲與之同局,而公亦已先辭矣。志成,文 恪遣使送之,君謙方櫛沐,不暇抽看,但顧簽票云:「不 通不通。」使者還述其語於文恪,文恪以為狂,不足較 也。一日會君謙問前語,君謙曰:「今府志修於我朝,原 當以蘇州名志,姑蘇,吳王臺名也。以此名志,可乎?」文 恪始大服公之精識,悔不與公同事。余觀《姑蘇志》,有 文恪公前序云:「成化間,鄱陽丘侯霽守《蘇州志》修述 時則有若劉參政昌、李中舍應禎、陳訓導頎,各應聘 修纂,會丘罷去,事遂已。弘治中,河南史侯𥳑、曹侯鳳 又皆繼為之。時則有若張僉事習、都進士穆,而裁決 於吳文定公寬。久之,二侯相繼去。文」定公不祿,書竟 不就。然文定之惓惓是書也,雖病在告,未嘗釋手,淡 墨細書,積滿箱。案。今廣東林侯世遠,由近侍來守,才 優政舉,化行訟息,宿弊盡划,文事聿興。一日抱文定 遺稿屬予曰:「敢以溷子矣。」予謝非其人,且郡多文士, 有楊儀部循吉輩在焉,而儀部固辭。又云:姑蘇,山名, 在城西南,昔以名郡,故今以名其志,則知前聞不虛 也。

《日知錄》:永樂中命儒臣纂天下輿地書,至天順五年 乃成,賜名曰《大明一統志》,御製序文。而前代相傳如 《括地志》《太平寰宇記》之書皆廢。今考其書,舛謬特甚, 略摘數事,以資後人之改定云。

《一統志》,三河本漢臨泃縣地。今考兩《漢書》並無臨泃 縣。《唐書地理志》幽州范陽郡潞縣下云,「武德二年,置 臨泃縣,貞觀元年省臨泃。」而薊州漁陽郡三河下云, 「開元四年析潞縣置。」故知本是一地,先分為臨泃,後 分為三河,皆自唐,非漢也。

《一統志》引古事舛戾最多,未有若密雲山之可笑者。 《晉書·石季龍載記》:段遼棄令支奔密雲山,遣使詐降。 季龍使征東將軍麻秋迎之。遼又遣使降於慕容皝 曰:「彼貪而無謀,吾今請降求迎,彼不疑也。若伏重兵 要之,可以得志。」皝遣子恪伏兵於密雲,麻秋統兵三 萬迎遼,為恪所襲,死者十六七,秋步遁而歸。是段遼 與燕合謀而敗趙之眾也。今《一統志》云:「密雲山在密 雲縣南一十五里,一名橫山。」昔燕趙伏兵於此,大獲 遼眾,是反以為趙與燕謀而敗遼之眾。又不言段而 曰遼,似以遼為國名。其修志諸臣并《晉書》未見乎? 《一統志》:楊令公祠在密雲縣古北口,祀宋楊業。按《宋 史楊業傳》,「業本太原降將,太宗以業老」於邊事。遷代 州兼《三交》今陽曲縣駐泊兵馬都部署。會契丹入鴈門,業 領麾下數千騎自西京而出,由小徑至鴈門北口,南 嚮背擊之,契丹大敗,以功遷雲州觀察使。雍熙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