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1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孫子部彙考二

《唐杜牧孫子注三卷》

按牧自序兵者刑也刑者政事也為夫子之徒實仲由冉求之事也今者據案聽訟械繫罪人笞死于市者吏之所為也驅兵數萬撅其城郭纍其妻子斬其

罪人,亦吏之所為也。木索兵刃,無異意也。笞之與斬, 無異刑也。小而易制,用力少者,《木索笞》也;大而難治, 用力多者,兵刃斬也。俱期於除去惡民,安活善民。為 國家者,使教化流通,無敢輒有不由我而自恣者。其 取吏無他術也,無異道也,俱止於仁義忠信智勇嚴 明也。苟得其道一二者,可以使之為小吏;盡得其道 者,可以使之為大吏。故用力少者,其吏易得也,功易 見也;用力多者,其吏難得也,功難就也。止此而已,無 他術也,無異道也。自三代已降,皆由斯也。子貢誦夫 子之德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 遠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近者。」季孫問于冉有曰:「子之 戰,學之乎?性達之乎?」對曰:「學之。」季孫曰:「事孔子,惡乎 學?」冉有曰:即學之於孔子者。大聖兼該,文武並用,適 聞其戰法,實未之詳也。夫不知自何代何年何人,分 為二道,曰文曰武,離而俱行,因使縉紳之士,不敢言 兵,甚或恥言之,苟有言者,世以為麤暴異人,人不比 數。嗚呼!亡失根本,斯為最甚。周公相成王,制禮作樂, 尊大儒術,有淮夷叛,則出征之。夫子相魯,公會于夾 谷,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叱辱齊侯,伏不敢動。是二 大聖人豈不知兵乎?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 韓信、趙充國、耿弇、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 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叡,元魏 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 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 古較今,奇祕長遠,策先定于內,功後成于外。彼壯健 輕死善擊刺者,供其呼召指使耳,豈可知其所由來 哉!牧幼讀《禮》,至于四郊多壘,卿大夫之辱也,謂其書 真不虛說。年十六時,見盜起,圍二三十里,殺戮將相, 族誅刺史及其官屬,屍塞城郭,山東崩壞,「殷殷焉聲 振朝廷。當其時,使將兵行誅者,則必壯健善擊刺者, 卿大夫行列進退,一如常時,笑歌嬉遊,輒不為辱。非 當不以為辱,以為山東亂事,非我輩所當知。」牧自此 謂「幼所讀《禮》,真妄人之言,不足取信,不足為教。」及年 二十,始讀《尚書》《毛詩》《左傳》《國語》、十三代史書,見其樹 立其國,滅亡其國,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聖賢才能 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 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後信知為國家者,兵最為大, 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敗滅,真卿大夫之 辱,信不虛也。」因求自古以兵著書列于後世,可以教 於後生者,凡十數家,且百萬言。其孫武所著十三篇, 自武死後凡千歲,將兵者有成者,有敗者,勘其事跡, 皆與武所著書一一相抵當,猶印圈模刻,一不差跌。 武之所論,大約用仁義使機權也。武所著書凡數十 萬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筆其精切,凡十三篇,成為 一編。曹自為序,因注解之曰:「吾讀兵書戰策多矣,孫 武深矣,然其所為注解,十不釋一,此蓋非曹不」能盡 注解也。予尋《魏志》,見曹自作兵書十餘萬,言諸將征 戰,皆以《新書》從事,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意曹自 於《新書》中馳驟其說,自成一家事業,不欲隨孫武後 盡解其書。不然者,曹其不能耶?今《新書》已亡,不可復 知,予因取孫武書備為其注,曹之所注亦盡存之,分 為上中下卷。後之人有讀武書予解者,因而學之,猶 盤中走丸。丸之走盤,橫斜員直,計於臨時,不可盡知。 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於盤也。議於廊廟之上, 兵形已成,然後付之於將。漢祖言:「指縱者人也;獲兔 者犬也。」此其是也。彼為相者曰:「兵非吾事,吾不當知。」 君子曰:「叨居其位可也。」

《宋梅堯臣孫子注三卷》

按歐陽修序世所傳孫武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陳皞注號三家孫子余頃與撰四庫書目所見孫子注者尤多武之書本于兵兵之術非一而以不窮為奇

宜其說者之多也。凡人之用智有長短,其設施各異, 故或膠其說于偏見,然無出所謂三家者。三家之注 皞最後,其說時時攻牧之短,牧亦慨然最喜論兵,欲 試而不得者。其學能道春秋、戰國時事,甚博而詳。然 前世言善用兵稱曹公,曹公嘗與董、呂、諸袁角其力 而勝之,遂與吳蜀分漢而《王傳》言「魏之將出兵千里」, 每坐計勝敗,授其成算,諸將用之,十不失一,有違者, 兵輒敗北。故魏世用兵,悉以新書從事,其精于兵也 如此。牧謂曹公於注《孫子》尤略,蓋惜其所得自為一 書,是曹公悉得武之術也。然武嘗以其書干吳王闔 閭,闔閭用之,西破楚,北服齊、晉,而霸諸侯。夫使武自 用其書,止于彊霸。及曹公用之,然亦終不能滅吳、蜀。 豈武之術盡于此乎?抑用之不極其能也?後之學者, 徒見其書,又各牽於己見,是以注者雖多而少當也。 獨吾友聖俞不然,嘗評武之書曰:「此戰國相傾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