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6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魂,惟別而已」八字。分韻賦詩,《送裴吳江》,蘇得「而」字。其

詩云:「談詩究乎而。」荊國就席擬賦二篇,一曰《風作鱗 之而》,一曰《兩忘我與而》,滿座駭服。宋以前和詩和意 不和韻,至荊國、東坡、黃山谷,始以用韻奇險為工。蓋 其胸中蟠萬卷書,隨取隨有,愈出愈巧,故得以相矜 尚也。倘記覽之博不及前賢,則不能不資於檢閱,於 是有諸韻等書,然其間往往陳腐,用之不足起人意。 江州路教授西蜀張壽翁所編《事韻擷英》,削去陳腐 之字,而皆奇險之韻。荊國嘗謂「晏元獻公用事的切, 後見有類槁」,乃知其有自來纂輯之書,亦不為工也。 壽翁此編,可為賦詩用韻之助,其功不既多矣乎?置 一袠則人人皆用奇險之韻,何異於王、蘇、黃三鉅公 也哉!

《明唐順之稗編一百二十卷》

按順之自序易不云乎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曾子論道之所貴者三而歸籩豆於司存以反本也論者猶以為頗析道器而二之莊生云道在稊稗在

「瓦礫在尿溺」,其說靡矣。儒者顧有取焉,以為可以語 道器之不二也。語理而盡於《六經》,語治而盡於六官, 蔑以加之矣。然而諸子百家之異說,農圃、工賈、醫卜、 堪輿、占氣、星曆、方技之小道,與夫六藝之節脈碎細, 皆儒者之所宜究其說而折衷之,未可以為賾而惡 之也。善學者由之以多識而蓄德,不善學者由之以 溺心而滅質,則繫乎所趣而已。史家有諸志,稗編者, 廣諸志而為之者也。以為語理而不盡於六經,語治 而不盡于六官也。故名之曰《稗編》。

按茅坤序荊川中丞公沒予過弔其家訪其遺文間得公所為左右編與文編稗編者之序已而督府胡公宗憲則梓左編予覆之蓋按春秋戰國以來傳記

而纂之者。然其傳記或甲乙互見,而公則並按名氏 而裒係之。或傳記所不載,而公復自他書旁采之。況 一切出於故本,幅裁句裂,甚且字飣,而非由公之手 自摹畫者。故其書多訛與「複」而無次也。已而門弟祭 酒姜公寶則梓《文編》,予覆之,亦按春秋、戰國以來薦 紳學士所著之書,及其碑、銘、序、記、書、疏、賦、頌、牋、檄、誄 「冊諸文,抑亦上下千六七百年間,可謂勤矣。然竊疑 其遺缺數多,即及撮而錄之,抑未必盡合古作者之 旨也。」頃之,予姪一相復得左所梓公《稗編》者,僅什之 三。已而復得公所嘗三脫手稿者,而稍稍群諸兄弟 及他友人合校,凡什之七。而終始之刻既成,予覆之 躍然。蓋公生平所最鑱刻者,《六經》所欲以經世自表 見者「六官」,故其參相考次為獨詳。然六經所研者理 也,六經所不能盡公,則條次之以諸家之學。曰《法》,曰 「名」,曰「墨」,曰「縱橫」,曰「雜」,曰「兵」,曰「農」,曰「圃」,曰「賈」,曰「工」,曰天 文、曰「曆」,曰地理、曰理數、曰術數、曰「醫」,曰「道」,曰「釋」,次之 以文藝,曰「史」,曰詞賦、曰「文」,曰《書法》、曰「畫」,曰古器,曰「琴」, 曰「射」,曰「弈。」六官所攷見者,治也。六官所不能盡,公則 條次之以天下之大:曰「君」,曰相、曰「將」、曰「謀」,曰諫,曰「政」, 曰「后」,曰「儲」,曰「宗」、曰戚、曰主,曰宦,曰倖,曰奸,曰篡,曰封 建、曰「鎮」,曰「亂」、曰「夷」、曰名世,曰「節」,曰「俠」、曰隱逸、曰「烈婦」、 曰方伎,末復終之以曰「吏」,曰「戶」、曰「禮」、曰「兵」、曰「刑」,曰工, 眾或訾公。所次諸家,最為龐雜。農圃以下,不必零及 賈工,甚且牛經、魚經、木經之屬;術數以下,不必零及 讖緯太乙六壬星命,甚且雜占日夢巫相之屬;所次 文藝書法以下,亦不必零及畫與古器射弈之屬。以 予考之,《易》曰:「聖人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又 曰:「觀乎鳥獸之文,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則 天地之間,由豉行而喙息而蝡動。甚且一草一木,一 瓦一礫,其微眇之至,未始不本之天地之成變化而 行鬼神者,即如所謂諸家之龐雜而或相瀆亂,予固 不能必其盡無,而亦不敢遽謂其並醇乎道,然要之 探賾闡幽,庶幾古所稱博物君子者,特存乎讀之者 何如耳。公不云乎:「善學者由之以多識蓄德;不善學 者,由之以溺心而滅質。」故公亦自名其書曰《稗編》。《稗 編》云者,蓋按莊生所謂道在稊稗而言之,而不敢自 謂識其大者,有以也。惜乎公之編次雖勤,而自為折 衷其至,猶未之攷見云耳,豈古所謂嘗有志焉,而日 不暇給者乎?然較之唐、宋以來杜氏《通典》、馬氏《文獻 通考》及章氏《山堂考索》諸書,什且百之矣。覽者當自 得之。

《凌迪知萬姓統譜一百五十卷》

按王世貞序先王因生而贈姓胙土命氏然則姓也者其統乎氏也者貴而始為別乎乃楊用修之釋書則引黃東發論以為五帝之世民無姓貴而為官者

始有姓,百姓之平章,所以別於黎民之於變也。而說 者又謂姓從生從女,姓者,女之適而別者也。故曰姚、 曰媯、曰姒、曰姬、曰嬴、曰姞、曰娸,其左皆女也。自命氏 之說行,而周之王族與諸侯之公族、卿大夫之別子 往往自為姓,而隋、唐以先賢智者亦往往輕用其見 而叛其源。有義而改者,有音而改者,有字而改者,有 「合音與字而改者,有慕古而改者,有虞難而改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