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0 (1700-1725).djvu/1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費用之所以養財也,熟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 也,熟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故人苟生之為 見,若者必死;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 為安,若者必危;苟情說之為樂,若者必滅。故人一之 於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則兩喪之矣。故儒」 者將使人兩得之者也,墨者將使人兩喪之者也,是 儒墨之分也。

《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 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 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正利而為謂之事,正 義而為謂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 謂之智,知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 『能』」,「性傷」謂之「病」,「節遇」謂之「命。」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所 欲以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為可而道 之知所必出也。故「雖為守門」,欲不可去,性之具也。「雖 為天子」,欲不可盡。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 可去,求可節也。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欲雖不 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節求也。道者進則近進,退則 「節求,天下莫之若也。」

《性惡》篇:「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不正,悖亂不治, 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 以擾化人之情性而道之,使皆出於治,合於道也。」 《中論法象》篇:「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 情性治故仁義存,仁義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 為法象,斯謂之君子矣。」

《化書》「老楓化為羽人,朽麥化為蝴蝶,自無情而之有 情也。賢女化為貞石,山蚯化為百合」,自有情而之無 情也。是故土木金石,皆有情性精魄虛無所不至,神 無所不通,氣無所不同,形無所不類。孰為彼,孰為我, 孰為有識,孰為無識?萬物一物也,萬神一神也,斯道 之至矣。

觀《微子》「有喜怒哀樂中節」之情,而後見「有仁義禮智 根心之性。」「中節存乎養,根心存乎生。孰生匪靈,孰養 匪通?生也弗養,無物能長。」

西原約言:「性情者道也,舍性情無道矣;養性情者學 也,舍養性情無學矣。人皆有道,性情非亡也,人皆可 學,養其性情非難知難能也。賢智者過焉,愚不肖者 不及焉,心學於是乎不傳矣。」

「冥影契性」,無朕兆而有條理。喜怒哀懼,性之施,情之 實也。仁義禮智,施之妙,情之德也。

《清暑筆談》:「無雲之月,有目者所快睹也,而盜賊所忌; 花鳥之玩,以娛人也,而感時惜別者因之墮淚驚心。 故或見境以生情,或緣情而起境。」

《丹鉛總錄》:「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明,由情以明, 習之復性。」書此言粹矣。

「惟情合性,敷落之教之說乎?滅情合性,旁行之教之 說乎?觀乎彼所見則殊,異乎吾所聞則一